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构建——以江西省为例
本文选题: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 + 新型城镇化 ; 参考:《企业经济》2017年07期
【摘要】: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高级模式,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出路。本文引入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这种新的旅游业态,探索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两者间的耦合度评价模型,以确定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内部结构排序。通过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南昌和九江2个市,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7214、0.7362,处于中级协调阶段;赣州、吉安、上饶和景德镇4个市,耦合协调度都处于0.6-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余5个市,耦合协调度都处于0.5-0.59之间,属于勉强协调阶段。因此,政府应以旅游业为抓手,推进产业联动发展,进行差异化开发,实现旅游扶贫和就地城镇化,构建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Abstract]:Rural cultural tourism complex is an advanced mode of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ural culture tourism complex as a new tourism form, explores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And analyze its internal structure sort.The empirical study on 1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Nanchang and Jiujiang is 0.7214n0.7362respectively,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between 0.6-0.69 in Ganzhou, Ji'an, Shangrao and Jingdezhen, four cities, Ganzhou, Ji'an, Shangrao and Jingdezhen, respectively.In the other five citi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between 0.5-0.59, which belongs to the barely coordinated stage.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our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linkage, carry on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local urbanization,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benefit driving mechanism,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基金】: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数字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项目编号:JD1599) 2014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旅游创新系统构建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YG2014065) 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古镇文化景观三维可视化平台构建”(项目编号:文科技函[2014]330号)
【分类号】:F299.27;F327;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斌;;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20期
2 沈国俊;朱洪兴;崔佳;;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9期
3 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耦合研究——以吉林省抚松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琴;郭晓东;苏维欢;;“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西北地区城镇化与旅游业动态关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2 卢杰;闫利娜;;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构建——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7年07期
3 蔡维琼;;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4期
4 冯云廷;史宇宏;;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5 赵陈;宋雪茜;方一平;;四川省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6 赵增耀;陈斌;;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7 魏斌;林丽波;;农村欠发达地区隐性旅游资源形成及耦合业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5期
8 杨洁;季明川;杨萍;宋玉丽;薛俊龙;尹骞;安丙俭;王素娟;;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6期
9 杨新刚;张守文;夏永久;陈晓华;;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空间—环境”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2期
10 段会利;;基于产业耦合的我国欠发达乡镇隐性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02期
2 韩新华;马春爱;;熵值赋权的改进思路探讨[J];会计之友;2013年31期
3 李东和;吴晨;汪燕;;黄山市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关系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4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白凯;;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年01期
5 姜嫣;马耀峰;高楠;王永明;;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11期
6 王文刚;庞笑笑;宋玉祥;陈晓红;;土地利用的区域问题与区域间功能置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7 杨晓云;綦振法;;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10期
10 黄郁成;金茨萍;;旅游开发与农村城市化的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西井冈山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4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曹丽;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郭小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55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75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