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潜力视角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以杭州湾南岸为例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模式 + 发展潜力评价 ; 参考:《地理研究》2016年06期
【摘要】: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1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2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3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lemma and essence of land use in coastal zone, integrate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network hierarchy analysis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coastal zone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l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 this paper discriminates the essential factor logic of land use pattern in coastal zone, and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of land use type optimization, land use spatial structure reorganization and spat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y in coastal zone. A land use model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was put forward. It is found that the key to evaluate the land benefit of coastal zone is to measure scientif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stal zone economy and ecology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e method of using inverse proportion relation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ec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region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y can be found effectively, and it can provide a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 development from coastal zone to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which can support the very high potential area and high potential area of Hangzhou Bay. The low potential area is 42.93, which has high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i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strong north and weak north. With the decrease of artificial ground area, the naturalized ground typ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trend of land use in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is based on the trend and basic pattern of land use in the coastal zone, which is guid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this model, we must follow the main line of "s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ict control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wo-way functions" as the main line of coastal land use type optimization, "land and sea systems parallel," Multi-function group is the core direction of land use spatial structure reorganization, and the logical system of space management triple system of "life, production and ecology".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嵊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15JDHY01YB)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芳;俞腾;李加林;陈鹏程;陈阳;;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2 王益澄;马仁锋;孙东波;;宁波—舟山都市区结构的多维测度[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年02期
3 俞腾;李伟芳;陈鹏程;陈阳;;基于GIS的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年02期
4 陈阳;李伟芳;任丽燕;李加林;马仁锋;;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J];资源科学;2014年11期
5 龙花楼;;土地整治:中国乡村空间重构的必由之路(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2期
6 刘锬;康慕谊;吕乐婷;;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8期
7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年08期
8 廖继武;周永章;蒋勇;;海洋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9 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10 马金卫;吴晓青;周迪;王周龙;;海岸带城镇空间扩展情景模拟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王介勇;李裕瑞;李玉恒;杨园园;周扬;;近十年中国城乡转型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和展望(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8期
2 杨宇;刘毅;;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8期
3 何华春;周汝佳;;基于景观格局的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8期
4 胡锋;安裕伦;赵海兵;;基于土地利用转型视角的“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黔中部分地区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6年04期
5 李灿;侯云洁;张佰林;马晓茗;;贫困山区农户生计分化特征及其治理方向——基于山东沂水县农村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6 李灿;张佰林;张凤荣;;农户生计分化对农民新村建设的影响——基于山东沂水县农村的实证调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04期
7 杜国明;张继心;于凤荣;孙晓兵;春香;;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及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04期
8 张娟;王茂军;;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研究热点识别与推移[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6期
9 李伟芳;陈阳;马仁锋;俞腾;任丽燕;李加林;;发展潜力视角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以杭州湾南岸为例[J];地理研究;2016年06期
10 郭飞;吴浩;;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创新——阜阳市美丽乡村节地工程的定位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璐;;中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2 郭慧泉;张国友;何书金;;近年来美国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J];地理研究;2013年07期
3 刘彦随;杨忍;李玉恒;;不同城镇化情景下的中国空心化村庄土地整治潜力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年03期
4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郭艳军;;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5 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6 蔡运龙;;当代科学和社会视角下的地理学[J];自然杂志;2013年01期
7 李玉恒;刘彦随;;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8 顾朝林;李阿琳;;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9 唐常春;孙威;;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12年12期
10 沈陈华;;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花;武传表;;大连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J];北方经济;2012年12期
2 黄添;;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尚昌启,张朝阳;合肥市辖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乡镇经济;2003年09期
4 毛德华;陈秋林;汪子一;;关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5 王福涛;李景文;李占元;;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以广西兴安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6 刘伟;关国锋;陶军德;贾利;;黑龙江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7 马超群;;西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5期
8 陈香红;;基于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模式浅探——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3期
9 刘微微;董先胜;唐国滔;;永丰县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2008年09期
10 邹诚;徐福利;闫亚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氮素淋溶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杰;陶军德;李艳芳;曾光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卢珂;李国敏;;低碳视阈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革及其路径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刘维新;刘祚臣;;大陆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4 朱连奇;钱乐祥;刘静玉;李爽;;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韦素琼;陈健飞;;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曾琢;董慈蔚;马才学;;友好型生态环境下土地利用模式的探讨——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7 郭素君;;由观澜看深圳市特区外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转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孟爱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李雅;张粤;岳耀杰;张化;盛中尧;林要;;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生态-生产效益评价——以山东东营市毛坨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林要;盛中尧;张化;岳耀杰;张粤;李雅;;环渤海盐碱荒地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模式情景分析——以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冯杰邋实习生 邓思敏 通讯员 虞海霞;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最重要的准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德军;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丹;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云南省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示范及启示[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陈阳;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3 闫帅;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预测方法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4 王锟;基于生态经济的土地利用模式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鹤千;基于引力模型的兰白经济圈土地利用模式探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6 刘朝阳;营口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春轶;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8 孟丽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实施效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焦红;哈尔滨都市圈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5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05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