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资源禀赋约束、要素替代与中国粮食生产变迁

发布时间:2018-11-22 08:24
【摘要】:在中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粮食生产变迁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有许多现象令人困惑、无法用常理简单解释,值得深入研究。过去二十余年里,中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粮食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各地区的粮食面积变化趋势与全国总体情况并非一致,有些地区粮食面积仍在上升。全国平均水平掩盖了区域间的异质性并会影响我们对区域粮食生产变迁和结构调整动因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回答清楚下述问题将有助于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在城市化加速的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特点、趋势和规律究竟怎样?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导致这种异质性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粮食生产变迁源于农业生产者的微观生产行为调整。面对城市化的冲击,农户为应对劳动力紧缺和成本上升的微观生产行为调适策略主要表现为三种:农业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但无论哪种结构调整,其完成都需要一定的可实现性。就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替代而言,要素替代的完成不仅取决于要素价格的相对关系,还取决于要素间替代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要素替代难度是否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社会条件类似区域粮食变迁及结构调整异质性问题,其是否构成了农户结构调整行为及粮食生产变迁的重要制约?其理论上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需要深入系统的剖析和科学规范的论证。本文以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基础,利用1990-2010年全国分省数据,从要素替代难度视角切入,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户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特别是揭示了耕地地形地貌(地区坡耕地比例)这一影响机械替代劳动难易程度的资源禀赋约束条件对农户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系统解释我国的粮食生产变徖及区域异质性,科学研判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变迁的趋势和区域差异,为国家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粮食生产变迁的区域异质性体现在耕地数量、复种指数和粮食种植比例的区域差异上。从结构调整视角上,耕地非农化、垦种强度、耕地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的配置结构三方面对区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贡献方向与强度的交叠,是构成粮食生产变迁区域异质性的基本表现。其中,本研究主要关注复种指数与种植结构的区域变化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农户应对劳动力紧缺和成本上升所进行的结构调整行为的差异,而要素替代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是决定劳动成本上升背景下农户经济结构调整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机械投入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该正向影响会被削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机械投入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应:一是产出效应,表现为成本上升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压缩,机械和劳动投入同时减少;二是替代效应,表现为劳动成本上升导致机械替代劳动,机械投入增加。由于机械与劳动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替代性,替代效应会大于产出效应,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机械投入影响的总效应是促进机械投入增加和机械化程度上升。然而,机械替代劳动力需要适于机械作业的现实条件,地区耕地的地形地貌会影响到上述要素替代。坡耕地比例较低地区能够顺利推进要素间的替代,而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存在较大难度,劳动力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无法充分发挥,机械化发展会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调整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该正向影响会被削弱。由于大田粮食作物相对经济作物容易实行机械化作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户在大田粮食作物上容易用机械替代劳动以缓解劳动成本上升的冲击,因此,劳动力价格上升会诱使劳动力及配套要素从劳动密集、难以机械化的作物,转向容易机械化的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然而,耕地地形地貌对这样的种植结构调整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由于机械对劳动替代难度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农户无法顺利地用机械替代劳动以缓解成本上升的冲击,上述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的作用将被削弱。事实上,在这些地区,农户的结构调整会表现为相对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劳动投入特征从大田粮食作物上的季节性向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常年性转型,实现投入产出特征从大田粮食作物的低投入低产出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高投入高产出转型。资源禀赋条件不利于机械对劳动替代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耕地细碎,难以机械化经营耕地。随着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攀升,粮食比较劣势凸显,相对于坡耕地比例较低地区,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加速转移到非农产业。机械替代劳动的资源禀赋约束条件同样影响到农业复种指数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耕地复种指数有显著负向作用,而且,在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这种负向作用会被强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农户压缩粮食生产规模,耕地复种指数下滑。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难度较大,农户面对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和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受比较利益驱动,农户会更加致力于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在农业上的劳动力投入,降低耕地的复种程度,实行季节性休耕。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因地制宜,深化粮食生产区域分工,强化粮食生产优势产区粮食生产地位;促进农户农业生产、投入和就业结构调整,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冲击,改善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竞争力,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本研究立足要素禀赋之实,深入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变迁过程中的障碍与阻力,特别是资源禀赋约束条件导致的要素替代难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提出的素替代难度和可行性这一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丰富了诱致性变迁理论,并拓展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应用空间,研究为分析农户经济结构调整行为提供了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对今后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6.11


本文编号:2348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348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