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14:02

  本文关键词: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是中国传统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殷切希望: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此,本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状况、生产发展公众感知和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建设认知影响因素地区差异5个方面,对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情况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并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模式分类以及江苏省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其次,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了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认知7个部分;通过问卷、访谈和观测方法,以江苏7个市(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为基点,以农户和该地区的居民为基本单位,收回1113份有效问卷,以此为数据支撑对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状况做了整体的描述与分析;并选取部分变量,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生产发展感知和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规划科学感知方面:多与房屋、自留地、厂房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有关,且由于“地广人稀”,房屋建设体制较为灵活,多推广的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2)生产发展感知方面:土地流转和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虽有发展,但仍需要政府规范引导;影响乡村旅游选择主要有3个因素:区域自然禀赋、人民需求及各地发展优势;移动电话已经超越固定电话成为农村主要的交流工具。生产发展感知影响因素分析中:无公害农产品、政府作用和年龄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环境满意度、环境监督显著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生活宽裕感知方面:农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外出打工取代务农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方式,并增加了很多新的收入来源形式;煤气、太阳能等清洁生活能源已大大普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乡村各类保障覆盖率有待提高;资金、技术等“硬件”因素被村民认为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4)乡风文明感知方面:社区治安良好,不文明现象分类特征明显;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形式单一,对于多样化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大,但受制于农事较多、思想较为传统、缺少组织者和基本设备等一些因素无法实现。(5)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感知方面:农民对周围环境满意度良好,但污染源仍存在,按照污染源感知选择频次由多到少排序为:水空气垃圾噪声;化肥和秸秆焚烧问题仍然值得关注,特别是秸秆焚烧,光靠政策罚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农民对村级领导班子评价一般,办事效率低是不满的最大原因。(6)建设认知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范围较广,但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具体内容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和片面化(村容村貌仍最受关注),认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过大部分村民仍赞成美丽乡村建设,认为对农民的利益大于弊端;在已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地区的变化感知中,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变化最大;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望感知中,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最高;村民建设美丽乡村意愿较为强烈,并认为政府发挥作用并不明显,最担心以权谋私和豆腐渣工程现象出现。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得出环境满意度和对美丽乡村的态度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愿意义务环境监督;美丽乡村建设态度、政府作用大小和人口因素显著影响农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意愿。再次,本文依据经济发展和人口情况,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比较区域间的感知差异,主要为5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依据各地的不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而选择发展不同的旅游形式。二是清洁能源使用,苏南天然气使用大大高于苏中和苏北,苏中的沼气使用率大大高于苏南和苏中。三是业余生活方式,广场舞和上网在苏南较为流行,棋牌类和宗教活动在苏中较为广泛。四是环境污染源差异,苏南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苏中主要是水污染,其次是空气和垃圾污染;苏北主要是垃圾污染。第五是基础设施,苏南在各类基础设施方面较为完备,主要的差距集中在公厕、污水处理、健身活动场地、公共阅览室四种基础设施,且苏南也存在使用率不高或只是“摆设”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苏南地区的手机开始逐渐取代电视成为人们及时交流、了解社会讯息的主要形式。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建设认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发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义务环境监督影响因素分析中,苏南的显著性因素有:环境满意度、村领导满意度和学历;苏中的显著性因素有:环境满意度和对美丽乡村建设态度;苏北的显著性因素有:是否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和性别状况。在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苏南的显著因素有:环境满意度、对美丽乡村建设态度、政府作用、年龄、学历;苏中的显著因素有:对美丽乡村建设态度和人口;而苏北仅有政府作用一个显著性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前述结论,提出了提升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政策建议,包括: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发展模式;寻找和落实生产发展的增长点;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继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长效民主管理机制。
【关键词】:美丽乡村 公众感知 建设成效 江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7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13-17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17-18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8-20
  • 第二章 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20-28
  • 2.1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与目标20-24
  • 2.1.1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20-21
  • 2.1.2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21-24
  • 2.2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类24-25
  • 2.3 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25-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问卷设计28-36
  • 3.1 建设成效公众感知指标的选择28-32
  • 3.1.1 指标设计原则28-29
  • 3.1.2 指标的确定方法29-30
  • 3.1.3 指标的含义30-32
  • 3.2 调查问卷设计32-34
  • 3.2.1 调查对象与地点32-33
  • 3.2.2 调查方法33-34
  • 3.2.3 调查内容34
  • 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3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实证分析36-81
  • 4.1 基本调查信息36-38
  • 4.2 规划科学的感知情况38-39
  • 4.3 生产发展的感知情况39-49
  • 4.3.1 土地流转形式不断发展,支付形式、价格差异大39-40
  • 4.3.2 政府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积极性有待提高40-41
  • 4.3.3 乡村旅游业有待发展,基础信息设施发展迅速41-43
  • 4.3.4 生产发展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43-49
  • 4.4 生活宽裕的感知情况49-55
  • 4.4.1 收入来源结构有待调整,家庭消费支出特征明显49-51
  • 4.4.2 家庭自来水使用率和清洁生活能源使用率提高51-53
  • 4.4.3 各类保障覆盖率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完善53-55
  • 4.4.4 资金、技术等“硬件”因素影响农民创业55
  • 4.5 乡风文明的感知情况55-59
  • 4.5.1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形式单一55-56
  • 4.5.2 不文明现象分类特征明显56-57
  • 4.5.3 社区治安状况良好57-59
  • 4.6 村容整洁的感知情况59-66
  • 4.6.1 农村化肥使用量大,使用量差距明显59
  • 4.6.2 限制秸秆焚烧成效显著,后续影响仍值得关注59-61
  • 4.6.3 农民对周围环境满意度良好,,但污染源仍存在61-63
  • 4.6.4 农村厕所改造成效显著,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提高63-64
  • 4.6.5 工业企业对村民影响较大,污染来源较为集中64-66
  • 4.7 管理民主的感知情况66-68
  • 4.7.1 农民对村级领导班子评价一般66-67
  • 4.7.2 农民参与环境监督积极性较高67-68
  • 4.8 建设认知的感知情况68-78
  • 4.8.1 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了解不深68-69
  • 4.8.2 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持肯定态度69-70
  • 4.8.3 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变化最大70-72
  • 4.8.4 村容村貌最“受关注”72-73
  • 4.8.5 政府发挥作用不够明显73-74
  • 4.8.6 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74-78
  • 4.9 本章小结78-81
  • 第五章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区域差异分析81-100
  • 5.1 对规划科学的感知差异81-82
  • 5.2 对生产发展的感知差异82
  • 5.3 对生活宽裕的感知差异82-85
  • 5.3.1 基础设施感知差异82-83
  • 5.3.2 生活能源感知差异83-84
  • 5.3.3 收入来源感知差异84-85
  • 5.4 对乡风文明的感知差异85-87
  • 5.4.1 治安状况感知差异85
  • 5.4.2 业余文化生活感知差异85-86
  • 5.4.3 日常所遇行为感知差异86-87
  • 5.5 对村容整洁的感知差异87-91
  • 5.5.1 化肥使用,秸秆焚烧和环境感知差异87-90
  • 5.5.2 厕所整改感知差异90
  • 5.5.3 农村工业企业感知差异90-91
  • 5.6 对建设认知的感知差异91-92
  • 5.7 建设认知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92-98
  • 5.7.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92-93
  • 5.7.2 实证模型估计结果93-98
  • 5.8 本章小结98-100
  • 第六章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政策建议100-105
  • 6.1 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发展模式100-101
  • 6.2 寻找和落实生产发展的增长点101
  • 6.3 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101-103
  • 6.4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03
  • 6.5 构建长效民主管理机制103-10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05-109
  • 7.1 结论与创新105-107
  • 7.2 不足与展望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附录115-1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晓哲;;秸秆焚烧的危害、原因及治理契机[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5期

2 沈柳;;“互联网+”拓展沭阳现代农业发展新路[J];江苏农村经济;2015年09期

3 吴君;;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浅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年16期

4 ;治理酒驾——农村地区不容忽视[J];道路交通管理;2015年02期

5 段艳丰;虞新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老区建设;2014年22期

6 杨加猛;魏尉;张智光;;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7 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年03期

8 叶青;陈齐特;;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秦书生;张泓;;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中州学刊;2014年04期

10 刘某承;苏宁;伦飞;曹智;李文华;闵庆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姣妤;政府生态预算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1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