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土地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更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当下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化过程不断推进的今天,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要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首要任务是改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不是单方面的响应国策,更是摸清城市土地现状的有力途径,同时还能为建立合理科学、客观公正的土地管理模式提供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为日后高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背景下,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实践,提出研究意义的前提下,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经济效益三个层次分别对城市中的三大主要功能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Min-max标准化和Z-score标准化方法量化评价指标,根据加权求和后得出集约利用等别结果。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各准则层等级评价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加权指数和法对呼和浩特市四市区商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分析结果分为集约、相对集约、稳定、相对粗放、粗放五个等级,得出集约利用区面积4.28Km2;相对集约利用区面积6.79Km2;稳定利用区面积为1.78Km2;相对粗放利用区面积为4.16Km2;粗放利用区面积为10.98Km2,集约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城区和玉泉区,结合呼和浩特市实地情况,评价结果和实地情况基本一致。2、运用同商业用地相同的方法,得出呼和浩特市四市区的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等别结果为:集约利用区面积分别为14.59Km2、2.32Km2;相对集约利用区面积分别为15.95Km2、1.99Km2;稳定利用区面积分别为17.02Km2、12.67Km2;相对粗放利用区面积分别为28.57Km2和13.82Km2;粗放利用区的面积分别为10.49Km2和0.47Km2。住宅用地的集约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赛罕区和新城区,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区主要分布在回民区。3、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三大功能区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得出:土地的粗放利用区比例比较偏高,而且对各个功能区的准则层进行等别划分后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均有较高的集约度,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在商业、住宅、工业三大功能区集约度分值中表现为各不相同,评价结果显示在以后的城市发展中商业用地要着重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要加大对土地的经济投入。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呼和浩特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3
-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实践10-12
- 1.2.2 国内研究进展与实践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技术路线14-16
- 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及研究理论体系16-18
- 2.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16
- 2.1.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6
- 2.1.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16
- 2.1.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内涵16
- 2.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16-18
-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16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16-17
- 2.2.3 人地协调理论17
-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17-18
- 3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研究18-28
- 3.1 呼和浩特市概况18-22
- 3.1.1 城市性质18
- 3.1.2 自然地理条件18-19
- 3.1.3 社会经济条件19-20
- 3.1.4 土地利用现状条件20-21
- 3.1.5 研究区范围及用地情况21-22
- 3.2 城市用地结构分析22-24
- 3.3 动态变化趋势分析24-27
- 3.3.1 人口增长变化匹配度分析24-25
- 3.3.2 经济产量变化匹配度分析25-27
- 3.4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27-28
- 4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28-55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28-29
- 4.1.1 数据来源28
- 4.1.2 数据处理方法28-29
- 4.2 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29-36
- 4.2.1 集约利用评价模型29-30
- 4.2.2 指标体系构建30-32
- 4.2.3 指标权重确定32-36
- 4.3 集约利用级别评价36-53
- 4.3.1 商业用地级别评价36-43
- 4.3.2 住宅用地级别评价43-48
- 4.3.3 工业用地级别评价48-53
- 4.4 评价结果分析53-55
- 4.4.1 商业用地评价结果分析53
- 4.4.2 住宅用地评价结果分析53-54
- 4.4.3 工业用地评价结果分析54-55
- 5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度措施建议55-57
- 5.1 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控制增量土地批复55
- 5.2 注重城市内部挖潜,提高旧城区改造力度及整理力度55
- 5.3 增加公共设施建设用地,改善设施陈旧区域55-56
- 5.4 着重教育医疗事业公平发展,均衡分配教育设施用地56-57
- 6 结论与讨论57-59
- 6.1 主要结论57-58
- 6.2 讨论58-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出台建设用地征管新办法[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2 ;建设用地报批慢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9期
3 刘胜华;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展:冲突与协调[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4 蓝慰康 ,刘晓桃;广西建设用地报批材料有关问题初探[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5 ;建设用地不能随意占用农田[J];湖南农业;2005年11期
6 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吴旗韬;;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7 阳艳飞;陈松林;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土地科学;2008年05期
8 ;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2020年前新增585万公顷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1期
9 范德种;;对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思索[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2期
10 ;甘肃下发通知严控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浅谈建设用地的开发及对策[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素红;;加强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的对策与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9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王春红;;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绿化建设用地的三个问题[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曾广鸿 单卫东;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刘子烨;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仅剩20平方公里?[N];联合时报;2012年
3 记者 方芳;我市全面清理整改建设用地[N];湘潭日报;2012年
4 记者 宋禹飞 通讯员 陈建农;安徽今年将供应55万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龙晓庆;未来7年深圳建设用地只剩59平方公里[N];民营经济报;2013年
6 记者 宗时风;宁夏首次建立建设用地动态监控机制[N];宁夏日报;2013年
7 李博;建设用地迈向城乡统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8 记者 邵海鹏 刘展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梁现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开展试点[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马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胡立兵;转型期我国城市土地供应管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郑俊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贝涵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5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太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世聪;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费燕;云南“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郭黄琛;介休城区及其近郊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孙立宁;济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燕铟;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林王锋;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莹;岩溶山区不同尺度的城镇扩张遥感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