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代芽变选种及其芽变机理揭开’红富士’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的谜底
发布时间:2021-07-10 02:45
苹果是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大树种,在助力健康中国和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红富士’为主的品种结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根据’红富士’苹果品种特性及其近几年芽变选种和芽变机理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红富士’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占比约70%)有3个原因:一是通过持续多代的芽变选种,’红富士’的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着色及风味品质等性状得到有效改良,推动了我国苹果产业的高速发展;二是’红富士’的红色和短枝芽变属表观遗传,其晚熟和耐贮这2个性状始终没有改变;三是以优质、晚熟、耐贮’红富士’苹果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是保障我国鲜食苹果消费市场周年供应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红富士’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是我国苹果人创造的中国特色。
【文章来源】:中国果树.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我国‘红富士’苹果的持续多代芽变选种
通过持续多代的芽变选种,美国先后选育出123个元帅系芽变品种;第1代是1880年在美国发现的偶然实生‘元帅’;第2代是1932年从‘元帅’中选出‘红星’等一批红色芽变品种;第3代是1954年从‘红星’等品种中选出‘新红星’等一批短枝、红色芽变品种,从而将世界苹果栽培模式由大冠稀植变革为矮化密植;第4代是1980年从‘新红星’等品种中选出‘首红’等一批着色早、短枝、浓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一代品种;目前已发展到第6代,变异性状稳定、优良,并创建了世界著名的“蛇果”品牌(图2)[4]。继元帅系之后,我国‘红富士’苹果品种的持续多代芽变选种,培育了“中国苹果”品牌。第1代是日本以‘国光’和‘元帅’为亲本杂交育成的‘富士’苹果品种;针对‘富士’苹果着色差的问题,日本选育出了‘长富2号’等第2代着色系富士(红富士)苹果芽变品种。‘红富士’1980年前后引到山东烟台后,良莠不齐,优劣并存,影响了苹果产业的高效发展,为此,烟台市果树工作站的邵达元、马德功等于1991年率先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芽变选种工作,先后从‘长富2号’等品种中选育出第3代烟富1~5号系列红色芽变品种,其中以‘烟富3’表现最优。近几年来,又进一步从‘烟富3’中选育出着色性能更好的‘烟富8’‘烟富10’及‘元富红’等第4代品种。第5代品种则是山东、陕西、甘肃及河北等近几年从第2代‘长富2号’等品种中选育出的‘烟富6’‘礼泉短富’‘成纪1号’‘天红2号’‘龙富’‘烟富7号’‘沂源红’及‘神富6号’等红色双芽变优质短枝型苹果新品种,与第2、3、4代红色芽变单列出来,以示区别(表1、图3、图版2)[4]。
从图1可以看出,‘红富士’品种在我国苹果产业中的占比为69.6%,而除我国之外的世界苹果产业,‘金冠’‘嘎拉’和‘元帅’3个品种占59%,‘富士’仅占14%。因此,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的‘红富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成长为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大树种。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苹果、葡萄、柑橘和香蕉)之一,‘红富士’是世界各种水果中单一品种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3]。2‘红富士’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的三大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类黄酮(红皮与红肉)苹果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J]. 陈学森,王楠,张宗营,毛志泉,王志刚,徐月华,姜生辉,房鸿程,王意程,东明学,李建明,隋秀奇. 中国果树. 2020(02)
[2]我国果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之我见Ⅱ:以优质、晚熟、耐贮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助力我国苹果和梨产业高效发展[J]. 陈学森,王楠,张宗营,毛志泉,王志刚,姜召涛,单玉佐. 中国果树. 2019(03)
[3]我国苹果产业节本增效关键技术Ⅱ:现代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创建技术[J]. 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王楠,张宗营,王志刚,于国合,邹养军,姜召涛,王恩琪,东明学,徐月华,马均,李建明,隋秀奇. 中国果树. 2017(02)
[4]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与提升实践[J]. 陈学森,郭文武,徐娟,丛佩华,王力荣,刘崇怀,李秀根,吴树敬,姚玉新,陈晓流.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5]短枝型苹果赤霉素受体基因MdGID1a及其启动子克隆和表达分析[J]. 宋杨,张艳敏,吴树敬,冯守千,王传增,陈学森. 园艺学报. 2013(11)
[6]短枝型苹果SSH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宋杨,吴树敬,张艳敏,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3(20)
[7]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 宋杨,张艳敏,刘金,王传增,刘美艳,冯守千,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3)
[8]苹果光敏色素作用因子基因PIF的克隆和分析[J]. 宋杨,张艳敏,王传增,刘美艳,刘金,王延玲,陈学森. 园艺学报. 2012(04)
[9]短枝型苹果MdRG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J]. 宋杨,张艳敏,刘美艳,王传增,刘金,冯守千,王延玲,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7)
[10]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J]. 陈学森,韩明玉,苏桂林,刘凤之,过国南,姜远茂,毛志泉,彭福田,束怀瑞. 果树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275023
【文章来源】:中国果树. 2020,(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我国‘红富士’苹果的持续多代芽变选种
通过持续多代的芽变选种,美国先后选育出123个元帅系芽变品种;第1代是1880年在美国发现的偶然实生‘元帅’;第2代是1932年从‘元帅’中选出‘红星’等一批红色芽变品种;第3代是1954年从‘红星’等品种中选出‘新红星’等一批短枝、红色芽变品种,从而将世界苹果栽培模式由大冠稀植变革为矮化密植;第4代是1980年从‘新红星’等品种中选出‘首红’等一批着色早、短枝、浓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一代品种;目前已发展到第6代,变异性状稳定、优良,并创建了世界著名的“蛇果”品牌(图2)[4]。继元帅系之后,我国‘红富士’苹果品种的持续多代芽变选种,培育了“中国苹果”品牌。第1代是日本以‘国光’和‘元帅’为亲本杂交育成的‘富士’苹果品种;针对‘富士’苹果着色差的问题,日本选育出了‘长富2号’等第2代着色系富士(红富士)苹果芽变品种。‘红富士’1980年前后引到山东烟台后,良莠不齐,优劣并存,影响了苹果产业的高效发展,为此,烟台市果树工作站的邵达元、马德功等于1991年率先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芽变选种工作,先后从‘长富2号’等品种中选育出第3代烟富1~5号系列红色芽变品种,其中以‘烟富3’表现最优。近几年来,又进一步从‘烟富3’中选育出着色性能更好的‘烟富8’‘烟富10’及‘元富红’等第4代品种。第5代品种则是山东、陕西、甘肃及河北等近几年从第2代‘长富2号’等品种中选育出的‘烟富6’‘礼泉短富’‘成纪1号’‘天红2号’‘龙富’‘烟富7号’‘沂源红’及‘神富6号’等红色双芽变优质短枝型苹果新品种,与第2、3、4代红色芽变单列出来,以示区别(表1、图3、图版2)[4]。
从图1可以看出,‘红富士’品种在我国苹果产业中的占比为69.6%,而除我国之外的世界苹果产业,‘金冠’‘嘎拉’和‘元帅’3个品种占59%,‘富士’仅占14%。因此,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的‘红富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成长为我国落叶果树的第一大树种。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苹果、葡萄、柑橘和香蕉)之一,‘红富士’是世界各种水果中单一品种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3]。2‘红富士’在我国苹果产业独占鳌头的三大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类黄酮(红皮与红肉)苹果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J]. 陈学森,王楠,张宗营,毛志泉,王志刚,徐月华,姜生辉,房鸿程,王意程,东明学,李建明,隋秀奇. 中国果树. 2020(02)
[2]我国果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之我见Ⅱ:以优质、晚熟、耐贮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助力我国苹果和梨产业高效发展[J]. 陈学森,王楠,张宗营,毛志泉,王志刚,姜召涛,单玉佐. 中国果树. 2019(03)
[3]我国苹果产业节本增效关键技术Ⅱ:现代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创建技术[J]. 陈学森,毛志泉,姜远茂,王楠,张宗营,王志刚,于国合,邹养军,姜召涛,王恩琪,东明学,徐月华,马均,李建明,隋秀奇. 中国果树. 2017(02)
[4]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与提升实践[J]. 陈学森,郭文武,徐娟,丛佩华,王力荣,刘崇怀,李秀根,吴树敬,姚玉新,陈晓流.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7)
[5]短枝型苹果赤霉素受体基因MdGID1a及其启动子克隆和表达分析[J]. 宋杨,张艳敏,吴树敬,冯守千,王传增,陈学森. 园艺学报. 2013(11)
[6]短枝型苹果SSH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 宋杨,吴树敬,张艳敏,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3(20)
[7]GA含量与其合成酶基因在‘长富2号’苹果及其短枝型芽变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J]. 宋杨,张艳敏,刘金,王传增,刘美艳,冯守千,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3)
[8]苹果光敏色素作用因子基因PIF的克隆和分析[J]. 宋杨,张艳敏,王传增,刘美艳,刘金,王延玲,陈学森. 园艺学报. 2012(04)
[9]短枝型苹果MdRG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J]. 宋杨,张艳敏,刘美艳,王传增,刘金,冯守千,王延玲,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7)
[10]当今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苹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意见[J]. 陈学森,韩明玉,苏桂林,刘凤之,过国南,姜远茂,毛志泉,彭福田,束怀瑞. 果树学报. 2010(04)
本文编号:3275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7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