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之间精准扶贫满意度差异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06:32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数据,对云南滇西贫困山区两个少数民族村庄实施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差异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单一民族的、贫困程度深的村庄农户对于精准扶贫的满意度比较高的假设并不成立,而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庄里农户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比较高。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社区缺失集体经济和社会活动,旧有的以农村家族和血缘为纽带的初级社会关系正在解体,农户在失去了传统的联系纽带之后呈现出原子化状态,而原子化的个人对自己以及社区生活,乃至国家的扶贫举措呈现出低认同度。因此,重建农户在农村社区中的联系纽带,建立乡村次级社会关系,才能提升政府扶贫政策满意度,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
【文章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农户对扶贫等公共政策满意度的研究回顾
二、研究村庄介绍与研究假设
1. 研究对象——H村和N村的背景介绍
2. 研究假设
三、N村和H村的农户对实施精准扶贫的满意度比较
1. H村和N村建档立卡户对精准扶贫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比较
2. H村和N村非建档立卡户对精准扶贫实施程序的满意度比较
四、H村和N村精准扶贫满意度差异的分析
1. H村和N村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和帮扶内容上的差异
2. H村和N村农户外出务工比例和农业集体经济的数量差异
3. H村和N村农户生活满意度与文化程度的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连片贫困区农户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湖北大别山片区为例[J]. 刘汉成,关江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2)
[2]贵州山区贫困农户对脱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J]. 范国旭,王志凌. 贵州农业科学. 2017(12)
[3]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问卷分析[J]. 张晓佳,谷栗,宋玉丽,董雪艳. 经济论坛. 2017(08)
[4]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曹军会,何得桂,朱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5]农户满意度视角的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研究——基于2014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的分析[J]. 刘小珉. 民族研究. 2016(02)
[6]影响云南农户对扶贫项目满意度的因子分析[J]. 刘红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7]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的调查数据[J]. 朱玉春,乔文,王芳. 农业经济问题. 2010(01)
[8]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李燕凌,曾福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8)
本文编号:3341964
【文章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农户对扶贫等公共政策满意度的研究回顾
二、研究村庄介绍与研究假设
1. 研究对象——H村和N村的背景介绍
2. 研究假设
三、N村和H村的农户对实施精准扶贫的满意度比较
1. H村和N村建档立卡户对精准扶贫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比较
2. H村和N村非建档立卡户对精准扶贫实施程序的满意度比较
四、H村和N村精准扶贫满意度差异的分析
1. H村和N村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和帮扶内容上的差异
2. H村和N村农户外出务工比例和农业集体经济的数量差异
3. H村和N村农户生活满意度与文化程度的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连片贫困区农户精准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湖北大别山片区为例[J]. 刘汉成,关江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2)
[2]贵州山区贫困农户对脱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J]. 范国旭,王志凌. 贵州农业科学. 2017(12)
[3]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问卷分析[J]. 张晓佳,谷栗,宋玉丽,董雪艳. 经济论坛. 2017(08)
[4]农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曹军会,何得桂,朱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5]农户满意度视角的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研究——基于2014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的分析[J]. 刘小珉. 民族研究. 2016(02)
[6]影响云南农户对扶贫项目满意度的因子分析[J]. 刘红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7]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的调查数据[J]. 朱玉春,乔文,王芳. 农业经济问题. 2010(01)
[8]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李燕凌,曾福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8)
本文编号:3341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4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