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以浙江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06 20:28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空间决策科学性和空间治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出发,剖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双评价"科学支撑和简单适用的基本要求,总结当前省级"双评价"面临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三维内涵—一对关系—两种尺度—四个层面"的省级"双评价"方案,深入挖掘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压力、潜力三维内涵,立足于承载力与适宜性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浙江省为案例,从县级行政区和栅格单元两种尺度开展了"双评价"实践,并从优势短板识别、要素空间统筹、开发时序安排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层面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为省级"双评价"提供一种可行、科学、实用的评价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指标分解等实践提供支撑。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省级“双评价”方案
通过承载能力和承载潜力对适宜性评价的范围和结果进行调整,一方面,将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空间开发范围(即极限承载能力范围)作为适宜性评价在空间上的底线约束(图2a),极限承载能力范围是去除土地资源强限制因子(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水域等)的区域。另一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修正因子(图2b),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为低等级,将适宜性等级下调一级。修正结果可以作为各类开发活动空间选择的优先级。2.3 两种尺度:满足空间行政过程与空间统筹优化需要
以城镇建设指向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首先去除由于建设危险性和不适宜生存而难以开发的强限制因子,主要包括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的限制区与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等范围。得到极限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图3a),再将面积统计至县级评价单元,得到省域内各区县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图3b)。其次,计算现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图3c)。最后,通过建设用地承载潜力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得到土地资源承载潜力分布(图3d)。结果表明,浙江省极限建设开发规模约55539.69 km2,占浙江省国土总面积的52.59%,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温台沿海平原和浙东丘陵地区,高承载能力的区县有13个,低承载能力的区县有14个;承载压力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异,城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市辖区为“高承载压力区”或“较高承载压力区”;低承载潜力区域集中在丽水市与嘉兴市,前者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后者主要因为现状开发强度较大。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 周道静,徐勇,王亚飞,周侃,刘宝印,李九一,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7)
[2]国家规划体系的演进历程与融合对策[J]. 黄征学. 改革. 2020(04)
[3]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J]. 黄贤金,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4]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J]. 郝庆,邓玲,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J]. 郭锐,陈东,樊杰. 地理研究. 2019(10)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杜海娥,李正,郑煜. 中国矿业. 2019(S2)
[7]广东省级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思路与方法[J]. 周祥胜,汤燕良,李禅,江玉麟,史雅娟. 规划师. 2019(11)
[8]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 岳文泽,王田雨.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
[9]浅谈对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J]. 汪建航. 青海国土经略. 2019(01)
[10]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湖北省为例[J]. 徐晶. 中国土地. 2019(01)
本文编号:3420691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省级“双评价”方案
通过承载能力和承载潜力对适宜性评价的范围和结果进行调整,一方面,将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空间开发范围(即极限承载能力范围)作为适宜性评价在空间上的底线约束(图2a),极限承载能力范围是去除土地资源强限制因子(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水域等)的区域。另一方面,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修正因子(图2b),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为低等级,将适宜性等级下调一级。修正结果可以作为各类开发活动空间选择的优先级。2.3 两种尺度:满足空间行政过程与空间统筹优化需要
以城镇建设指向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首先去除由于建设危险性和不适宜生存而难以开发的强限制因子,主要包括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的限制区与河流、湖泊及水库水面等范围。得到极限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图3a),再将面积统计至县级评价单元,得到省域内各区县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图3b)。其次,计算现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图3c)。最后,通过建设用地承载潜力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得到土地资源承载潜力分布(图3d)。结果表明,浙江省极限建设开发规模约55539.69 km2,占浙江省国土总面积的52.59%,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温台沿海平原和浙东丘陵地区,高承载能力的区县有13个,低承载能力的区县有14个;承载压力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异,城市人口规模较大的市辖区为“高承载压力区”或“较高承载压力区”;低承载潜力区域集中在丽水市与嘉兴市,前者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后者主要因为现状开发强度较大。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 周道静,徐勇,王亚飞,周侃,刘宝印,李九一,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7)
[2]国家规划体系的演进历程与融合对策[J]. 黄征学. 改革. 2020(04)
[3]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J]. 黄贤金,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4]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J]. 郝庆,邓玲,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5]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J]. 郭锐,陈东,樊杰. 地理研究. 2019(10)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 杜海娥,李正,郑煜. 中国矿业. 2019(S2)
[7]广东省级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思路与方法[J]. 周祥胜,汤燕良,李禅,江玉麟,史雅娟. 规划师. 2019(11)
[8]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J]. 岳文泽,王田雨.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3)
[9]浅谈对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J]. 汪建航. 青海国土经略. 2019(01)
[10]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湖北省为例[J]. 徐晶. 中国土地. 2019(01)
本文编号:3420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42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