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垦在摸索中前进,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来看,总体来说,全国土壤的状况令人堪忧,某些地区的土壤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耕地的质量。在调查的140万公顷的耕地区域中,有64.8%的土地面积遭受严重的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等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使得耕地的土壤板结,破坏了耕地的质量,严重影响我国农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在提高产量时,过度依靠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分离,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畜禽粪便,这些都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那么,当务之急是,找到有效合理的方法测量农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负外部影响,这对我国农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依据Coelli (2007)的物料守恒原则(Materials Balance Principle, MBP)运用Battese和Coelli (1995)发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2000—2013年我国31个农垦区的农业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在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垦区环境效率平均水平偏低,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约束。虽然环境效率(EE)、养分配置效率(INAE)和资源利用效率(ITE)在逐年提高,但是每年依旧会造成大量的农业污染,对我国农垦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分析来看,就整体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农垦区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环境效率差异相对较大。中部的环境效率得分最高,西部次之,东部的环境效率得分最低。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的跨期变化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垦区各自随时间的不断变化,波动性较大,但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的差距变化来看,我国东部农垦区与中部农垦区、东部农垦区与西部农垦区、西部农垦区与中部农垦区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也在不断增加。此外,研究还发现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环境效率与化肥消费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产出值占第一产业产出值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系统性地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首先主要介绍Coelli(2007)的物料守恒原则以及物料守恒原则下的环境效率。其次介绍了前沿生产函数的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参数研究的两种形式。然后,介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形式,特别是Battese和Coelli (1995)。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第三章是对我国农垦区环境效率的实证分析,分别从数据说明与描述、模型形式的设定、模型形式设定的假设检验、实证结果等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创新和未来工作展望。
【关键词】:物料守恒原则 环境效率 随机前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4.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14-16
- 2 测算我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16-23
- 2.1 物料守恒原则及物料守恒原则下的环境效率16-19
- 2.1.1 物料守恒原则16-17
- 2.1.2 物料守恒原则下的环境效率17-19
- 2.2 前沿生产函数19-20
- 2.3 测算我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20-21
- 2.4 我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21-22
- 2.5 本章小结22-23
- 3 我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3-36
- 3.1 数据说明与描述23-24
- 3.2 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形式的设定24-25
- 3.3 函数模型形式设定的假设检验25-26
- 3.4 我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实证结果26-35
- 3.4.1 函数模型形式的假设检验结果26-27
- 3.4.2 函数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27-29
- 3.4.3 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29-30
- 3.4.4 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统计性描述30-31
- 3.4.5 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的跨期变化31-32
- 3.4.6 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对N:P权重的敏感度分析32-33
- 3.4.7 农垦区农业区域环境效率差异分析33-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4 结论和政策建议36-40
- 4.1 本文的结论36-37
- 4.2 本文的政策建议37-38
- 4.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未来工作展望38-40
- 4.3.1 本文的创新之处38-39
- 4.3.2 未来工作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4
- 后记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贤刚;;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2 丘兆逸;;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环境效率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3 孔元;冯冰;;经贸、地理关联与地区间环境效率溢出[J];南方经济;2012年02期
4 刘宁宁;刘庆玲;;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对环境效率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王钪;;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科技传播;2014年09期
6 吕力;论环境公平的经济学内涵及其与环境效率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4年11期
7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8 宋马林;张琳玲;宋峰;;中国入世以来的对外贸易与环境效率——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08期
9 本刊编辑部;环境效率——从环境方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工具[J];国际化工信息;2002年11期
10 沈能;;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文同爱;;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环境公平和环境效率[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谭雪;曹艳秋;赵醒;石磊;马中;;东北三省环境效率比较研究:1991—2010[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桑燕鸿;卞国建;刘芳文;李禺;;资源环境效率评估研究——以北部湾区域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杜涛;;不同钢铁生产流程及其能源消耗分析[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刘芳;北京资源环境效率全国居首[N];北京日报;2010年
2 记者 耿诺;北京绿色经济指数最高[N];北京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高超;环境陷阱:城市经济发展的黑洞[N];国际商报;2007年
4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深圳绿色经济指数居全国首位[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潘杰;生命源于“效率”[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方洲;企业经营也“绿色”[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主撰稿人 季铸 王爽 刘觅颖;《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CGGDP2007)[N];中国贸易报;2007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李力;欧盟绿色指令引人深思[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晓第;环境效率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王秀英;水环境约束下关中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3 戴铁军;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物质循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平平;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刘宁宁;安徽省城市化对环境效率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3 王芳;火电行业环境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4 蔡雨君;中国农垦区农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彭军;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及空间效应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6 XAYALATH THONGPHET(童少龙);老挝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行业差异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高n
本文编号:354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