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等级合理性和居业协同度的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5:43
  村镇体系是乡村要素集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载体,通过判断村镇体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不同类型农区村镇体系的空间优化路径,对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利用江苏省丰县356个村庄、14个镇的多源数据,从等级合理度与居业协同度2个维度构建村镇体系评价体系,探析了村镇人口、农业、非农业要素集聚能力、空间极化特征与居业协同格局,然后基于村庄类型的划分,进一步识别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类型,最后提出了不同空间类型的乡村振兴路径与具体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①丰县村镇体系呈现出结构相对稳定、空间极化程度不高、局部地区居业相对失衡、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不足等主要特征;②结合要素集聚与居业协同特征,将村庄划分为人口—非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就业功能型(I)、人口—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就业功能型(II)、人口—非农业要素相对滞后的低水平居业均衡型(III)、要素相对耦合的高水平居业协同型(IV)、非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居住功能型(V)、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居住功能型(VI)6种类型;③基于村庄类型识别结果,进一步甄别了丰县未来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区、外围区、潜力区,构建了分区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等级合理性和居业协同度的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路径研究


不同要素及其位序的拟合曲线

丰县,格局,农业,村庄


(2)村域层面的居业协同格局呈现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聚的分布态势。就业功能相对较强的村域大致以赵庄镇、欢口镇与师寨镇为核心相对集中连片分布,而居住功能相对较强的村域在常店镇、凤城镇、顺河镇、首羡镇呈相对集中连片分布态势。(3)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居业协同度与人口要素、农业要素、非农业要素、总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7、-0.2470、0.2735、0.2692,均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人口、非农业要素集聚态势越强,居业协同度越高,村庄就业功能也越强;村庄农业要素集聚能力越强,居业协同度越低,村庄则越趋向于居住功能;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与其他要素相比,人口要素集聚对居业协同度的正向带动作用更为显著。

框架图,村镇,乡村,逻辑


(1)村镇体系评价。本文拟从等级合理与宜居高效2个维度构建村镇体系评价体系,作为判断村镇体系是否符合乡村振兴空间体系需求的依据。(1)等级合理度。空间极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通过村镇等级结构合理度来判断村镇要素集聚与空间极化程度,具体需满足2个条件:一是村镇等级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个要素集聚能力强、经济社会职能强的核心型村镇,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增长极”;二是村镇体系是否为高位序、中位序、低位序的村庄数量依次递减的金字塔式、稳健型的村镇等级结构。(2)居业协同度。乡村居业协同体是村镇体系的人—居—业之间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乡村居住与就业之间是否耦合协同,是判断村镇体系是否宜居高效的重要标准[26]。本文将其概念界定如下,指在某一县域地域空间范围内,依托已有村镇空间体系,在本乡镇或本县域单元内,乡村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口数量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基本实现农民居住与就业空间相对耦合。乡村居业协同是一种理想状态,以农民就业(通勤)成本最小化或农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需满足2个条件:一是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在本地(本乡镇、本县)实现充分就业;二是乡村资源居住与产业要素配置是否达到空间相对均衡。(2)乡村振兴空间类型识别。空间极化与居业协同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推动着村镇由低水平、无序状态向人居业融合的高级阶段演化,两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由于不同村镇要素集聚能力与要素空间流动存在显著的差异,村镇空间极化能力与居业协同表现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以村镇等级体系为纵轴,以乡村居业协同度为横轴,由低至高依次表示居业协同程度由强居住、弱就业功能类型,向居业相对均衡类型,以及强就业、弱居住功能类型的转变;纵轴代表的村庄等级由低位序向中位序、高位序依次提高,表示村庄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不同村镇等级与居业协同类型将组合成不同的村庄类型(A~I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陈秧分,刘玉,王国刚.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2]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 乔陆印.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3]基于村镇空间“物—场”模型的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研究[J]. 璩路路,李裕瑞,刘彦随.  经济地理. 2019(04)
[4]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文琦,郑殿元.  地理研究. 2019(03)
[5]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 李琳娜,璩路路,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19(03)
[6]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7]农户行为视角下乡村三生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J]. 方方,何仁伟.  学习与实践. 2018(01)
[8]论乡村重构[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7(04)
[9]不同空间尺度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管卫华,彭鑫,张惠,魏也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12)
[10]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刘彦随,陈聪,李玉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6)



本文编号:3599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99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