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大城市郊区农业转型与流动农民的再小农化——以上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21 14:19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在城市聚集并脱离农业,由此催生庞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顺应这一结构性变迁,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由低值的谷物生产向高值的果蔬种植转型。与传统农业相比,这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能够更充分地吸纳就业并产生更高的经济收益。流动农民正是辨识到农业转型带来的市场契机才选择投身大城市郊区农业,展开再小农化的实践。研究大城市郊区农业转型与流动农民的再小农化,对重新评估农业的自身潜能与发展空间,认识农民流动的阶段特征与总体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农业转型的后果:“小农化”亦或“再小农化”
二、大城市郊区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1.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推动农业转型
    2. 城市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变推动农业转型
三、作为转型结果的新型农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 产业特性:劳动与资本的双重密集
    2. 经济效益:由糊口型农业向发展型农业转变
    3. 市场定位: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多样化生产
四、农业转型塑造的流动农民再小农化实践
    1. 农业的高附加值实现了流动农民的增收目标
    2. 农业的低门槛有利于生产者家庭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3. 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够降低务农者的生活成本
五、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业发展三大模式:行政、放任与合作的利与弊[J]. 黄宗智.  开放时代. 2017 (01)
[2]间接驱逐与身份改造——大都市郊区农业规模经营的治理逻辑[J]. 马流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3]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以上海市的调查为例[J]. 文军,吴晓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4]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J]. 严海蓉,陈义媛.  开放时代. 2015(05)
[5]“土客替代”与都市郊区农村社区治理——基于SH市郊区农村治理现状的考察[J]. 王阳,叶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菜篮子”工程保市场供应、增农民收入——上海蔬菜生产发展探索[J]. 陈德明.  上海农村经济. 2015(03)
[7]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J]. 曾红萍.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3)
[8]“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以沪郊南村为个案的初步分析[J]. 马流辉.  中国农村研究. 2013(01)
[9]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以江汉平原曙光村为考察对象[J]. 林辉煌.  中州学刊. 2012(02)
[10]劳工移植:东亚的跨国劳动力流动和“点对点”式的全球化[J]. 项飚,吕云芳.  开放时代. 2011(05)

博士论文
[1]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D]. 冯小.中国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95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695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