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公平视角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5:00

  本文关键词:公平视角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减贫工作的重点,农民增收的实现刻不容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改革,在顶层设计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极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更是直指农民贫困问题,为农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指导思想。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由于长时间受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薄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是青海省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速度缓慢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通过深入研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掣肘因素,探求如何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从而缩小该地区的收入差距,以期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有效增长,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从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出发,研究“十一五”以来农牧民收入状况。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三个指标对农牧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客观测度,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对农牧民收入主观公平感进行测度,二者结合完成对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公平性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农牧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有缩小趋势,但差距仍然很大;收入的高低与农牧民结果公平感呈正相关,收入增加,结果公平感增强;收入减少,则公平感下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因素着手,重点探讨农牧民收入公平性缺失的表现:教育不公平导致农牧民因人力资本积累欠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不公,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存在政策执行效率弱化等规则方面有失公平的现象。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公平视角下农牧民增收机制和相关配套对策,以期帮助该地区贫困农牧民脱贫,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公平视角 三江源地区 农牧民 增收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11-16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3.3 理论基础15-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4.1 文献综述法16
  • 1.4.2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16
  • 1.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16-17
  • 1.4.4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法17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17-18
  • 1.5.1 主要创新点17
  • 1.5.2 存在的不足17-18
  • 第2章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现状18-24
  • 2.1 三江源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19
  • 2.1.1 三江源地区的区位与自然资源概况18-19
  • 2.1.2 三江源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19
  • 2.2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现状及特点19-21
  • 2.2.1 农牧民收入总量低19-20
  • 2.2.2 农牧民增收速度慢20-21
  • 2.3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变化态势21-24
  • 2.3.1 农牧民收入构成变化态势21-22
  • 2.3.2 农牧民各项收入增长率变化态势22-23
  • 2.3.3 农牧民各项收入贡献率变化态势23-24
  • 第3章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公平性实证分析24-34
  • 3.1 农牧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24-27
  • 3.1.1 选取收入差距测量指标24-25
  • 3.1.2 测量结果25-27
  • 3.2 农牧民主观公平感测量27-34
  • 3.2.1 问卷设计27-28
  • 3.2.2 研究对象基本分析28
  • 3.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28-30
  • 3.2.4 农牧民收入主观公平感现状30-34
  • 第4章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公平性的影响因素34-45
  • 4.1 农牧民增收的影响因素34-39
  • 4.1.1 家庭经营性收入34-37
  • 4.1.2 工资性收入37-38
  • 4.1.3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38-39
  • 4.2 农牧民增收有失公平的表现39-45
  • 4.2.1 机会公平缺失,起点不公平39-41
  • 4.2.2 政策制度不完善,规则有失公平41-45
  • 第5章 构建公平视角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机制45-54
  • 5.1 机制构建思路45
  • 5.2 机制构建原则45-46
  • 5.2.1 公平性原则45
  • 5.2.2 可持续性原则45
  • 5.2.3 可操作性原则45-46
  • 5.2.4 以人为本原则46
  • 5.2.5 整体增收原则46
  • 5.3 机制构建目标46-47
  • 5.3.1 实现稳定脱贫,保障农牧民基本生活46
  • 5.3.2 实现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缩小地区内收入差距46-47
  • 5.4 具体的机制内容47-48
  • 5.4.1 内部动力机制47
  • 5.4.2 外部带动机制47
  • 5.4.3 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47-48
  • 5.5 促进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公平增收的对策建议48-54
  • 5.5.1 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保障农牧民福利公平48-49
  • 5.5.2 加大国家政策支持,提高政策管控效率49
  • 5.5.3 加快农牧业内部发展,挖掘增收潜力49-51
  • 5.5.4 坚持生态保护为前提,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51
  • 5.5.5 增加农牧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为增收注入活力51-52
  • 5.5.6 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收提供动力52-53
  • 5.5.7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增收做好兜底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附录A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公平性主观感受调查问卷59-62
  • 作者简介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学诗;拯救“三江源”[J];西部论丛;2004年11期

2 刘鑫焱;;三江源绿水青山能再现吗[J];中国牧业通讯;2007年05期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高国力;陈龙桂;刘通;贾若祥;;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4 马生林;三江源生态再思考[J];西部论丛;2004年11期

5 翟岁显;翟瑞雪;;三江源生态移民高成本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1期

6 于翔汉;税晓洁;;惊心三江源[J];生态经济;2008年03期

7 葛翎;杨生玉;董丽娟;;科学谋划 稳步发展——对发展三江源地区保险业的思考[J];青海金融;2010年01期

8 易珏;;三江源保护求变[J];中国经济信息;2013年Z1期

9 宋国光;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的意义[J];国土经济;2002年11期

10 李晓军;张宏岩;;三江源地区经济增长、财政管理对比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网林;周青平;;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对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刘敏超;李迪强;温琰茂;;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罗康隆;杨曾辉;;藏族传统游牧方式与三江源“中华水塔”的安全[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区域民族卷[C];2010年

4 周民良;;建立推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赤旦多杰;淡乐蓉;;论三江源地区生态特性分析与政策支持[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聂华林;刘同德;;梯度规模移民与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马洪波;;建立和完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8 孙凌宇;马洪波;;三江源生态综合保护中的乡村治理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润杰;郜志勇;李添萍;吴智仁;孙广春;;生态恢复新材料特性及在三江源地区沙化地植被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州霞;;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公共政策选择[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科;三江源敲响警钟[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永新;三江源:“中华水塔”如何修复[N];人民日报;2005年

3 李海红 王圣志;治理三江源生态[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记者 陈巍;青海兴办职校保护三江源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王慧斌;青海三江源地区五千万亩草地重现生机[N];中国税务报;2007年

6 顾玲邋张进林;青海“向天要水”缓解三江源地区干旱[N];农民日报;2007年

7 卢海;三江源地区基础数据普查全面展开[N];青海日报;2007年

8 ;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举行加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座谈会[N];青海日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刘鑫焱 钟言;三江源之忧[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鑫焱 ;三江源: 绿水青山 何日重现?[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小玲;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琼芳;公平视角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机制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2 王蒙蒙;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3 任又成;新时期我国三江源生态恶化现状调查及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娄岁寒;高原生态守望者[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彭景涛;青海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元素的时空分异特征[D];西南大学;2012年

6 赵静;基于RS和GIS技术三江源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公平视角下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75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