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牡丹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3-05-06 22:57
牡丹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是我国重要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并且近年来,牡丹因其种子籽油富含α-亚麻酸(>40%),被作为新型木本油料作物加以推广种植。民和县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家庭种植十分广泛而普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民和县牡丹种植现状,总结民和县现存的栽培管理技术,分析了民和牡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牡丹在民和县的发展建议,旨在以民和县为例探究我国牡丹未来栽培发展的方向。1、民和县境内均发现牡丹的栽培分布,其中,民和县中部西沟乡南垣村栽植凤丹牡丹有700亩,民和南部甘沟乡解放村种植凤丹牡丹800亩。此外,民和县中部另发现1000多株观赏牡丹,隶属于西北牡丹品种群,颜色丰富,品种繁多。2、经调查,民和县现有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嫁接繁殖。同时对成年牡丹(即五年生以上)也有相应的管理措施。调查还发现,根茎部是牡丹容易受到病虫害侵染的关键部位。3、尽管民和县牡丹种植历史久远,群众栽培基础坚实,但是种类仍然是以传统的几个品种为主,缺乏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不能使民和县的牡丹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此外,民和县城市景观中牡丹的应用几乎没有,使自身的文化特点没有体现出来,也是抑制...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1.1 野生牡丹的分类
1.1.2 牡丹的品种群
1.1.3 牡丹的栽培历史
1.1.4 民和县牡丹栽培历史和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查阅文献
1.3.2 实地调查
第二章 民和县基本概况
2.1 民和县地形地理气候
2.2 民和县经济发展状况
2.2.1 民和县交通运输
2.2.2 民和县工业概况
2.2.3 民和县农业概况
2.3 民和县的自然、历史文化
第三章 民和县牡丹概况
3.1 民和县的牡丹分布
3.2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物学特性
3.2.1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长特性
3.2.2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态习性
3.3 民和县现有的紫斑牡丹品种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3.1 民和县现有的紫斑牡丹品种
3.3.2 民和县牡丹产业发展情况
第四章 民和县牡丹的栽培管理技术
4.1 民和县牡丹的繁殖技术
4.1.1 民和县牡丹的种子繁殖技术
4.1.2 民和县牡丹的分株繁殖技术
4.1.3 民和县牡丹的嫁接繁殖技术
4.2 民和县牡丹的管理技术
4.2.1 民和县牡丹的施肥灌溉技术
4.2.2 民和县牡丹的锄地除草技术
4.2.3 民和县牡丹的防冻技术
4.2.4 民和县牡丹的整形修剪技术
4.2.5 民和县牡丹的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 民和县牡丹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5.1 民和县牡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牡丹在当地景观中的应用偏少
5.1.2 牡丹栽培品种局限
5.1.3 油用牡丹的发展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
5.1.4 油用牡丹缺乏后续产业链和相关配套设施
5.2 民和县牡丹的发展建议
5.2.1 积极引种栽培,扩大园林应用
5.2.2 优化油用牡丹的种植模式
5.2.3 建设产品加工基地
5.2.4 油用牡丹相关技术和人员的支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09756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1.1 野生牡丹的分类
1.1.2 牡丹的品种群
1.1.3 牡丹的栽培历史
1.1.4 民和县牡丹栽培历史和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查阅文献
1.3.2 实地调查
第二章 民和县基本概况
2.1 民和县地形地理气候
2.2 民和县经济发展状况
2.2.1 民和县交通运输
2.2.2 民和县工业概况
2.2.3 民和县农业概况
2.3 民和县的自然、历史文化
第三章 民和县牡丹概况
3.1 民和县的牡丹分布
3.2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物学特性
3.2.1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长特性
3.2.2 民和县紫斑牡丹的生态习性
3.3 民和县现有的紫斑牡丹品种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3.1 民和县现有的紫斑牡丹品种
3.3.2 民和县牡丹产业发展情况
第四章 民和县牡丹的栽培管理技术
4.1 民和县牡丹的繁殖技术
4.1.1 民和县牡丹的种子繁殖技术
4.1.2 民和县牡丹的分株繁殖技术
4.1.3 民和县牡丹的嫁接繁殖技术
4.2 民和县牡丹的管理技术
4.2.1 民和县牡丹的施肥灌溉技术
4.2.2 民和县牡丹的锄地除草技术
4.2.3 民和县牡丹的防冻技术
4.2.4 民和县牡丹的整形修剪技术
4.2.5 民和县牡丹的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 民和县牡丹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5.1 民和县牡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1 牡丹在当地景观中的应用偏少
5.1.2 牡丹栽培品种局限
5.1.3 油用牡丹的发展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
5.1.4 油用牡丹缺乏后续产业链和相关配套设施
5.2 民和县牡丹的发展建议
5.2.1 积极引种栽培,扩大园林应用
5.2.2 优化油用牡丹的种植模式
5.2.3 建设产品加工基地
5.2.4 油用牡丹相关技术和人员的支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09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80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