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06:2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乡关系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关系处理的是否妥当,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乡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阻碍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发展相关理论出发,深入分析了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深入把握,总结了中国历代领导人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科学分析了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发展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我国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概括出我国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历史经验,通过对经验的系统性总结,提出了解决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问题的对策,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实际,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合理改造历史经验使其符合城乡关系发展规律,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博采众长的解决我国的城乡关系问题。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城市和乡村的高度普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观点未必符合新的城乡发展现状,我们应该适应当前城乡发展新特点,适时推动城乡政策发展,提高乡村发展主动性,平衡城乡地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城乡要素配置合理,以及城乡产业融合,最终实现城乡关系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发展理论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科学认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此理论为核心和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我国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 融合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F3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概述16-25
  • 2.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16-19
  • 2.1.1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16-17
  • 2.1.2 城乡对立之中孕育城乡融合17-18
  • 2.1.3 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18-19
  •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9-25
  • 2.2.1 城乡对立理论19-20
  • 2.2.2 农业基础地位理论20
  • 2.2.3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20-21
  • 2.2.4 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理论21-25
  • 第3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25-36
  • 3.1 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25-31
  • 3.1.1 毛泽东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25-27
  • 3.1.2 邓小平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思考27-29
  • 3.1.3 江泽民关于统筹城乡关系的理论思考29-30
  • 3.1.4 胡锦涛关于丰富城乡发展的理论思考30-31
  • 3.2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31-34
  • 3.2.1 城乡关系发展恢复阶段32
  • 3.2.2 城乡关系发展特殊阶段32-33
  • 3.2.3 城乡关系发展改革阶段33
  • 3.2.4 城乡关系发展优化阶段33-34
  • 3.3 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34-36
  • 3.3.1 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34-35
  • 3.3.2 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35
  • 3.3.3 市民和农民所享有的权利不平衡35-36
  • 第4章 当下中国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及对策36-47
  • 4.1 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36-39
  • 4.1.1 坚持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36-37
  • 4.1.2 坚持城镇化建设37
  • 4.1.3 用发展的眼光看城乡关系37-38
  • 4.1.4 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期性38
  • 4.1.5 坚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38-39
  • 4.2 解决我国城乡关系问题的对策39-47
  • 4.2.1 变受体为供体——农业抱住工业39-41
  • 4.2.2 变被动为主动——农村牵手城市41-43
  • 4.2.3 优化乡村居民权利——抚平城乡疮口43-44
  • 4.2.4 提升农村地位——改变城乡不平等的观念44-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四川城乡关系及其对城乡发展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高惠芳;;“城乡关系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3 张承欢;;谈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4 韩长赋;;正确把握和处理新阶段的城乡关系[J];求是;2009年19期

5 齐鹏;;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意蕴与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苟颖萍;曹海滑;朱晶松;;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关系的变迁与思考[J];商业时代;2010年26期

7 路小昆;;城乡关系与农民的发展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邱国盛;;苏联经验与中国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J];史学集刊;2012年02期

9 卢文;我国城乡关系的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86年11期

10 周士林,章燕梁;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是完善城乡关系的首要任务[J];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生;李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政策的发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2 陈克毅;;协调城乡关系之浅见[A];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二仁;陈克毅;杨波;;新时期城乡关系研究[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4 江新洪;罗敏;李永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邵峰;;浙江城乡关系变迁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金升;;村企互动——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蔡f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发展阶段变化与城乡关系调整[A];2012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0期)[C];2012年

8 白云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9 居占杰;;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特征及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选择[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10 王洪超;谢元态;陈芳娣;;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学透视[A];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 李志杰;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主要观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省委党校副教授 牛润霞;关于城乡关系的“三个为什么”[N];西安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孙志强;新路标带来城乡关系新变化[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王义;青岛城乡关系六十年回顾与展望[N];青岛日报;2009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胡鞍钢;略谈城乡关系之变[N];北京日报;2011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杜志雄 张兴华;世界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杨沛英;构建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关系[N];陕西日报;2012年

8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马晓河;协调处理城乡关系[N];经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朱菲娜;调整好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之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省委党校 姜国忠;城乡关系的调整与重塑[N];黑龙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漪;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罗敏;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5 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睿;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乡和谐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杨翼;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梅林;东北地区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丽莉;甘肃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2 汪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乡政策及城乡关系的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明;建国初期城乡关系研究(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甜甜;制度变迁视域中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海利;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玲;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城乡关系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纪淑德;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方彩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与构建中国和谐城乡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徐沈倩;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城乡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23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