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传统农用地评价中,除考虑了土地本身的特性外,还考虑了农用地的周边自然要素,如温度、气候、区位等,通过评价要素的客观值是否符合生产需要来判定农用地的质量和等级,是普适性的评价。而实际上,周边要素的不同会导致农用地价值的不同,除了土地本身及其周边自然要素外,诸如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政策制度的红利等对农用地评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农用地评价应全面考虑科技、制度的附加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及目的性。同时,由于农业适宜性生产方式的发展,土地的优劣不仅以土地的生产能力衡量,还需考虑是否可流转、可集约化生产等因素,以往的农用地评价体系不仅缺少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也存在评价目的单一、体系僵化、缺少动态评价及目的性评价等问题,难以满足农用地灵活、可持续评价的需求。本文基于此背景,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用地等级数据与二调土地利用数据现状调查与整合处理研究”(2012BAJ23B04-6)对农用地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筛选、增加相应的评价指标,然后对指标进行弹性组合构建出农用地多元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动态方法、融入动态机制,为农用地评价向多元化、柔性化、动态化方向转变提供一定的依据。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现有农用地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评价体系僵化、指标体系不完善、缺少目的性评价、“农用地”内涵狭隘、缺少动态评价机制等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多元评价目标。(2)在对现有农用地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整理、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增加了制度性指标、科技性指标及效率性指标,包含土地流转制度、政策制度红利、农业融资渠道、优质高效生产以及农业技术应用5个一级评价指标与5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了农用地多元柔性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弹性组合,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目标评价目的,使农用地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转为综合化评价;并通过在评价过程中引入动态评价方法及动态机制,为衡量农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创新点为:(1)改进了传统农用地的普适性评价,使评价更具备目的性;(2)使农用地评价体系更加柔性化,通过指标的弹性组合,输出不同的评价目标,使评价更灵活、更有针对性;(3)使农用地评价体系更动态,能够实现对土地变化状况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土地长期效益的实现。通过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减少冗余的指标、增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指标,而且使农用地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综合化、柔性化,希望能够为我国农用地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农用地评价 多元评价 弹性评价 动态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引言12-16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论文创新点14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4-16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6-28
- 2.1 理论基础16-18
- 2.1.1 区位理论16-17
- 2.1.2 生产要素理论17
- 2.1.3 土地流转理论17-18
- 2.1.4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18
- 2.2 国外农用土地评价研究动态18-20
- 2.3 国内农用土地评价研究动态20-26
- 2.3.1 农用地质量评价21-23
- 2.3.2 农用地经济评价23
- 2.3.3 土地适宜性评价23-25
- 2.3.4 农用地生态评价25
- 2.3.5 农用地可持续评价25-26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26-28
- 3 农用地评价现状及问题28-35
- 3.1 农用地评价现状28-30
- 3.1.1 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状况28-29
- 3.1.2 农用地评价体系的现状29-30
- 3.2 农用地评价存在的问题30-34
- 3.3 本章小结34-35
- 4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多元目标分析35-41
- 4.1 构建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35-37
- 4.1.1 解决土地与人口间的制约问题35-37
- 4.1.2 解决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37
- 4.2 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的多目标分析37-40
- 4.3 本章小结40-41
- 5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设计41-66
- 5.1 评价原则41-42
- 5.2 指标选取42-60
- 5.2.1 土地流转制度44-48
- 5.2.2 政策制度红利48-49
- 5.2.3 农业融资渠道49-51
- 5.2.4 优质高效生产51-57
- 5.2.5 农业技术应用57-60
- 5.3 弹性组合60-62
- 5.4 动态评价62-65
- 5.5 本章小结65-66
- 6 结论与展望66-68
- 6.1 主要结论66
- 6.2 相关建议66-67
- 6.3 论文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1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3
- 学位论文数据集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组合式简易农用地下输水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3期
2 赵淑琴,于云成;当前我国农用地估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3 尚勇,梁成华,安其国;农用地价格到底是什么——与傅青山、孔维东先生商榷[J];中国土地;2005年10期
4 左义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用地保护研究[J];山西农经;2005年03期
5 惠静夷;王秋兵;;区域间农用地价格的协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6 王千;;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人均收入相关性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7 王国强;张蕾娜;宋艳华;;农用地产能核算的基础与方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8 李强;赵烨;严金明;;城市化驱动机制下的农用地健康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9 史先达;余艳;杜强;;贵州省丹寨县农用地流转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朱道林;瞿理铜;郧宛琪;;201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3年展望——农用地保护分报告[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起;;农用地利用评价与提升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燕群;徐建华;;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燕群;徐建华;蒙吉军;;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星怡;杨子生;;我国农用地若干节地模式的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6 李蔓;;福建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韩素卿;;河北省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A];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邱龙霞;;国内外农用地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星怡;杨子生;;我国农用地若干节地模式的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崔宇;雷海平;吴跃民;;湖南省农用地等别平衡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魏如松;童石军委员建议:每五年开展一次全国农用地普查[N];海南日报;2011年
2 浙江省兴化市昌荣国土资源所 周春山;加强设施农用地批后监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王江 向琰;我市过半农用地处于清洁状态[N];宁波日报;2013年
4 记者 周楚军;我国建立农用地等级估价体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5 王海坤;中国农用地等级估价体系建立[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我市初步构建农用地等别体系[N];重庆日报;2007年
7 河南省西峡县天平地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王强;国有农用地取得方式影响评估价格[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吕辉;53县市区农用地开始定级估价[N];云南日报;2009年
9 记者 高文;我国建立农用地等级估价体系[N];农民日报;2005年
10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十年砺剑结硕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穆向丽;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蒋贵国;四川省农用地类型区划分及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于斌;农用地健康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夫平;规划前期县域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慧敏;农用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3 孙景璐;河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刘明香;农用地流转价格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津;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的农用地流转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龙凤;基于安全利用评价的镉超标农用地地类转换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白乔丽;基于GIS和DEA方法的农用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莫春;被征农用地增值收益测算及分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黄晓阳;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与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朱夏蒙;融合地理国情普查与物联网技术的农用地监测系统架构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农用地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6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2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