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历史时期黔东南地区的林业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04:09

  本文关键词:历史时期黔东南地区的林业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业是以森林为工作对象的事业,中心任务是生产木材和利用木材。本文中的“林业”,指历史时期黔东南地区各族居民对森林的综合利用,即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培育、经营与管理,具体包括皇木采办、木材贸易、林副产品、人工营林、林木管护等一系列过程。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为“宜林山国”,崇山峻岭,林木葱茂,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林木产区。明清时期,随着林木采办与贸易大盛,以致诸多原始森林向人工营林转型。部分地区由于无序开发等因素,致使森林消失,出现濯濯童山。故深入剖析黔东南地区的林业变迁及其原因,对当下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着积极意义。为说明这一问题,本研究共分四章探讨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并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类梳理,以此为基础,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黔东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与清代以前的森林概貌。从地貌、土壤、气候、河流等方面阐述黔东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说明当地林业经营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进而论证,清代以前黔东南地区多古木阴稠之原始林。但随着林木采办的兴盛,人工营林已零星出现。第三章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的林木贸易与森林变迁。自清以降,黔东南地区的林木贸易规模空前,木材需求量与日俱增,仅靠砍伐原始林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诱发了人工营林的大规模兴起,最终替代原始林,成为当地林业经营的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境内局部区域由于无序开发,还出现了濯濯童山等现象,这亦是林业变迁的表现形式之一。第四章黔东南地区林业变迁的原因分析。在林业经济巨额利润的刺激下,黔东南地区人们纷纷投身造林,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林木管护机制与成熟的林木培育技术,促成了当地原始林向人工营林的转型。而部分区域的无序开发,则成了局部地区森林锐减、童山濯濯的主要诱因。余论。重点是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黔东南地区林业变迁的经验教训。望能丰富和发展黔东南地区之林业文化,服务于当下的林业规划与环境保护,以保住经济线,留住青山景。故探讨黔东南地区林业变迁的原因,对于今天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贵州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历史时期 黔东南地区 林业变迁 林业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29;K2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21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历史文献及研究现状10-21
  • 第二章 黔东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与清代以前的森林概貌21-33
  • 第一节 黔东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1-25
  • 第二节 清代以前的森林概貌25-33
  • 第三章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的林木贸易与森林变迁33-56
  • 第一节 黔东南地区的林木贸易33-40
  • 第二节 黔东南地区的森林变迁40-56
  • 第四章 黔东南地区林业变迁的原因分析56-89
  • 第一节 经济刺激与管护机制56-69
  • 第二节 林木培育技术69-75
  • 第三节 土地垦殖75-80
  • 第四节 城市建设与矿业开发80-89
  • 余论89-91
  • 致谢91-92
  • 参考文献92-101
  • 附录101-102

  本文关键词:历史时期黔东南地区的林业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57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