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客流调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3:46

  本文关键词: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客流调峰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休闲农业 旅游客流 调峰模式 分流 错峰 削峰


【摘要】: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整体来看,旅游客流持续增长呈现出一种整体稳步提高态势,而分阶段则呈现出非线性的周期性变动趋势,其具体表现为淡旺季的分布不均。不同成因造成的旅游季节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旅游业经营的角度而言,旅游地主要项目、各类相关产业周期性的闲置,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从从业者的角度而言,季节性用工,不仅导致企业倾向于避免对员工培养的长期投资,不利于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潜在从业者的从业意愿和打击现有从业者的职业信心;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过分显著的季节性客流往往大大超出旅游地承载力,带来不良影响,大量人员拥挤在景区还潜藏-定的安全隐患。作为旅游学科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旅游季节性问题方面的研究整体呈现出不断演进的趋势,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也多有贡献,但就其研究程度而言,尚处于初期阶段,多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定争议,而这种认知与研究现状也成为旅游业良性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是以下两点:其一,本文认为,季节性并非是旅游发展所独有的现象,其他领域在此方面虽然机理各有差异,但整体思路具有相对可借鉴性,要解决旅游的季节性问题,必须更多地跳出旅游去寻找方法。基于此,本文拟跨学科进行理论借鉴,通过借鉴自然界中水流量的分流调节、交通中的车流错峰调节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削峰调节方式,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季节性提供一种可据参考的理论构想。其二,农业的鲜明季节性导致休闲农业旅游也具有强季节性特征,同时休闲农业具有设施简单易变、技术应用简单、参与体验性高、内容丰富多样等特性,如果可以反向思维,就可以成为重要的调峰工具。本文正是利用休闲农业这一特征,通过分流、错峰、削峰等调节模式,调整其他景区、城市、乡村等旅游地的游客季节变化。相比于传统旅游季节性问题中被动、限制为主的调控管理方式,这种调峰方法正是旅游业从当下热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主动增加旅游供给,提高旅游供给质量,丰富旅游体验活动,以此达成主动、疏导为主的全新季节调控模式。本文形成的旅游客流调峰模式有三种:分流调峰模式。通过休闲农业布局模式供给,充分利用休闲农业内容丰富多样、设施简单易变、参与体验性高的特性,合理布局休闲农业于以“点”为特征的景区周边或城市郊区。旺季,起到短期“贮存”旅游客流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旅游者“分流”;淡季,根据休闲农业的四季更迭合理设置旅游项目,对旅游景区或城市起到一定的回流作用。错峰调峰模式。通过休闲农业产品供给,充分利用休闲农业参与体验性高的特性,对于供给不均衡造成的旅游季节性问题,在淡季增加适合时宜的体验性休闲农业产品,提高旅游者的体验深度和满意度,不同时段打造不同的旅游亮点,刺激旅游需求,从时间、区域和人群角度有意识地引导人们错峰出行。削峰调峰模式。通过休闲农业业态供给,充分利用休闲农业科技植入便捷、参与体验性高的特性,对于以“面”为特征的旅游区域内月游客量波动过于明显,引入颐养家园或教育农园等季节性小的平稳业态,与传统旅游景区鲜明波动的月客流量曲线相叠加,从而对一定范围内的旅游区域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关键词】:休闲农业 旅游客流 调峰模式 分流 错峰 削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传统旅游业发展中季节性问题凸显12
  • 1.1.2 旅游需求多样化和旅游全域化亟待改变季节性问题12
  • 1.1.3 “供给侧”改革为解决旅游季节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12-13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13-14
  • 1.2.1 研究问题13-14
  • 1.2.2 研究内容14
  • 1.3 研究意义14-15
  • 1.3.1 理论意义14-15
  • 1.3.2 实践意义15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5-17
  • 1.4.1 研究方法15-16
  • 1.4.2 研究路线16-17
  •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17-26
  • 2.1 旅游季节性问题研究综述17-21
  • 2.1.1 旅游季节性概念及成因17
  • 2.1.2 旅游季节性测度及表现形式17-18
  • 2.1.3 旅游季节性空间差异18-19
  • 2.1.4 旅游季节性影响及应对措施19-20
  • 2.1.5 综述小结20-21
  • 2.2 理论基础21-26
  • 2.2.1 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理论21-22
  • 2.2.2 旅游景区空间扩散理论22-23
  • 2.2.3 旅游者行为模式理论23-24
  • 2.2.4 体验经济理论24-26
  • 3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调峰可行性分析26-37
  • 3.1 休闲农业功能与价值26-28
  • 3.1.1 休闲农业概念26-27
  • 3.1.2 休闲农业的功能和发展意义27-28
  • 3.2 休闲农业调峰特性分析28-31
  • 3.2.1 内容丰富多样28
  • 3.2.2 设施简单易变28-29
  • 3.2.3 参与体验性高29
  • 3.2.4 科技植入便捷29
  • 3.2.5 季节可控性强29-30
  • 3.2.6 适应区域广泛30-31
  • 3.3 休闲农业调峰内容供给31-34
  • 3.3.1 休闲农业模式供给31-32
  • 3.3.2 休闲农业产品供给32-33
  • 3.3.3 休闲农业业态供给33-34
  • 3.4 休闲农业调峰市场可行性34-37
  • 3.4.1 银发养生市场调峰可行性分析35-36
  • 3.4.2 白领度假市场调峰可行性分析36
  • 3.4.3 亲子教育市场调峰可行性分析36-37
  • 4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调峰模式构建37-46
  • 4.1 分流调峰模式原理与借鉴38-40
  • 4.1.1 湖泊蓄水分流原理38-39
  • 4.1.2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分流调节模式借鉴39-40
  • 4.2 错峰调峰模式原理与借鉴40-43
  • 4.2.1 交通错峰原理40-41
  • 4.2.2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错峰调节模式借鉴41-43
  • 4.3 削峰填谷模式原理与借鉴43-46
  • 4.3.1 电力削峰填谷原理43-44
  • 4.3.2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削峰填谷模式借鉴44-46
  • 5 基于休闲农业开发的旅游调峰模式应用46-57
  • 5.1 基于休闲农业合理布局的客流分流调控模式46-50
  • 5.1.1 旅游季节性问题和成因分析46-47
  • 5.1.2 基于休闲农业合理布局的“分流模式”运用及理由47
  • 5.1.3 基于休闲农业合理布局的“分流模式”应用构想47-50
  • 5.2 基于休闲农业活动体验的客流错峰引导模式50-53
  • 5.2.1 旅游季节性问题和成因分析50-51
  • 5.2.2 基于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错峰模式”运用及理由51
  • 5.2.3 基于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错峰模式”应用构想51-53
  • 5.3 基于休闲农业业态设计的客流削峰补缺模式53-57
  • 5.3.1 旅游季节性问题和成因分析53
  • 5.3.2 基于休闲农业业态设计的“削峰模式”运用及理由53-54
  • 5.3.3 基于休闲农业业态设计的“削峰模式”应用构想54-57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57-60
  • 6.1 主要结论57-58
  • 6.2 创新之处58
  • 6.3 存在不足58-59
  • 6.4 研究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湾辅导农民转型经营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2年02期

2 卞洋;;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J];浙江经济;2002年24期

3 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年09期

4 江中龙;颇具特色的宝岛休闲农业[J];统一论坛;2004年04期

5 牛传军;张超;王秀茹;韩兴;;休闲农业—旅游新看点[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6 ;台湾休闲农业跨海交流[J];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01期

7 王小华;赵燕;熊丽;徐延涛;;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与经营[J];北方园艺;2006年03期

8 隆旺夫;;休闲农业有商机[J];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05期

9 ;台湾休闲农业走红国际[J];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02期

10 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编委名单[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段兆麟;;休闲农业规划的理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梓联;;休闲农业的展开与动向[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段兆麟;;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廖树宏;;休闲农业正确的发展模式[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彰德;;湖南省休闲农业模式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卫东;王晓辉;殷莉;文吉辉;;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安凯春;杜薇薇;;陕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任国柱;郭焕成;;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s,

本文编号:772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72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