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8 17: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2年

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薛薇  

【摘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的提高,资金的积累及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结构转变的初期,总产出增长中来自资本投入的贡献一般为48%-58%(钱纳里,1962)。即增长最初的加速主要是资本投入及资本积累的结果。但是,投资决不是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国家的政策导向致力于更多的资金引入,而政策运行的结果往往是一边资金的投入,同时更多的渠道在大量资金的流失,农业资金流失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还有许多资金沉淀在一些低效的项目之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关键就是如何使用农业资本去改造传统农业(张新光,2008)。农业资本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然而鲜有研究对农业资本进行系统、深入的界定和分析。 本研究尝试搭建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农业资本范畴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农业领域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将一直被暗含于宏观资本配置效率中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单独进行测算。同时,分别从传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主要内容 1、农业资本和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研究。农业资本的理论分析是本研究的价值基础。已有研究中通常有两类常见的研究范式,一是从资金投入视角来研究农业资本,但通常由于资金投入主体较多,且部分投入主体,如农户,其资金投入规模和质量都无法考证,而造成研究存在一定的盲区;其二把资金等同于是资本,但实际上投入到农业部门、农村地区的资金只有部分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够带来产业增值的资本。农业资本一种特殊的产业资本。本研究尝试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行界定和诠释。 2、两种方法测度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测度是本研究的关键部分和实证基础。实证测度中以农业资本理论分析部分界定的范围进行指标和数据筛选。本部分研究从投资总量视角和投资结构视角采用典型的测算方法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测算。投资总量视角选用资本产出比(K/Y)作为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间接指标,而投资结构视角则采用Jeffery Wurgler(2000)提出的资本配置效率测算模型进行测算。 3、两种视角考察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借鉴有关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和收敛的研究范式,本部分研究以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为基础,从传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是否存在收敛进行实证考察。 4、定量分析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考虑到指标的经济意义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研究仅针对农业资本形成与配置的经济、产业环境中较为典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推定假说和实证分析。按照资本形成的理论原理,其形成机制一是金融机制,二是财政机制。而农业科技水平、市场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本增值的幅度。本研究选用农村金融发展、政府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等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5、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优化的政策建议。结合我国现有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投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资本形成的特点与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现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主要结论 1、农业资本是资本在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一种延续,是处于循环状态的资本,且具有显著二重性的产业资本。农业资本与整个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各环节紧密相联系的,是在整个农业经济活动中不断运动、循环并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农业资本实现了产业资本循环与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资本要素的有效耦合。农业资本的经济属性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由于受到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影响,同时还具有农业资本特殊的经济属性,尤其变现为较显著的二重性,如部分趋利性与政策引导性、低盈利性与高风险性、运动的周期性和投入的季节性等、农业资本的形成和适度规模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制约也是农业产业部门内资本流动和形成的必然结果。农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内生途径和外生途径,且外生资本形成逐渐成为主要形式。 2、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是农业产业部门内资本配置的效率问题,是衡量农业资本在农业产业内部使用效率的有效指标。农业配置效率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引导农业投资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农业产业利用更加适应需求,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是一个宏观的、存量的、静态的效率,是市场配置行为与政府配置行为的综合效率,反映的是我国农业产业的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对于给定资本要素投入下,能够在配置和利用上进一步改进效率,促进产出。 31978-2009年间农业资本产出比(K/Y)平均为0.6728;1979-2009年间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平均值为0.8752。两个指标的平均值差异不大,但在各时期的特征值上,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农业资本的ICOR表现出的趋势特征并不显著,而农业资本产出比(K/Y)则相对具有趋势特征更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U”型趋势。 4、1979-2009年年间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平均为0.5632,趋势上呈现出易波动性和高敏感性;且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且两极化趋势较为明显。东、中、西部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依次递减,东部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平均为0.7889,中部平均为0.6757,西部平均为-0.0189。东部、中部农业资本配置速度远远高于西部,且农业资本在部门间流动的速度较快,配置效率较高;各省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没有明显的趋同特征呈现。 5、传统经济学视角计量考察发现,统计指标法显示我国全域性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存在σ收敛,且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区域间差异主导着中国全域性差异的变动趋势;横截面回归分析法显示,在1978-2009年间,我国省际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中不存在绝对β收敛的现象,即各省份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没有向着各自的均衡状态调整。在纳入时间虚拟变量考察后,发现存在β收敛,但收敛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波动,其中以1996年、2002年为两个关键的波动时间点;时间序列法的随机收敛法检验发现我国三大区域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长期不存在差异缩小的收敛趋势。 6、空间经济学视角计量考察发现,1978-2009年30个省份资本产出比(K/Y)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的全域正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且空间相关性存在逐渐加强的趋势。同时,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在区域间存在σ收敛,但具有阶段性。1978年至90年代中期存在σ收敛趋势,1996年至今不存在σ收敛。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在区域上存在绝对β收敛的趋向,且空间地理效应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收敛有着正向的效应,且资本产出比的误差项对于邻近地区的值存在溢出效应。 7、机会成本是影响到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根源性和隐性因素。东部、中部较之西部资本流动速度快的原因,是由于面临多种机会成本比较下的投资选择。这一特征也在第五部分投资结构视角测度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中得到印证。机会成本差异和投资利益比较选择的驱动将通过各类显性影响因素表征出来。实证检验发现,农户经营规模变动率、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工农发展水平、二元经济结构能够给农业资本变动带来正向影响效应;而财政支农比重、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则起着反向效应;农户投资对于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比较系统地研究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还不多见。并对农业资本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较为合理的界定和梳理,再此基础之上为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农业投资经济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 2、探索性搭建农业资本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农业产业部门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增加了新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已有的研究中较多侧重于对农业资本的直接概念使用,而出现不同文献中农业资本的内涵有所差异。本研究对农业资本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观念厘清,为本领域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观点,以供其他研究学者批判指正。 3、多视角考察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一步拓宽了农业投资效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个经验检验支持。从投资总量视角和投资结构两个视角来进行考察,运用两种测算方法和结果指标来反映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趋势和特点。另一方面,是在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时选用了双视角。将空间这一概念引入到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尝试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与传统经济学测度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0;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宗琼;郑少锋;;应用DEA评测省域农业投资效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徐强;中国货币供给、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兼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选择[J];财经研究;2001年08期

3 赵娜;张少辉;;中国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性——基于协变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4 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5 赵晓雷;中国的资本形成条件与货币政策效应[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6 朱喜;李子奈;;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7 滕建州;梁琪;;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吗?——基于时序列的随机收敛和收敛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8 陈宗胜;李清彬;;中国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检验、解释和改善路径:一个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9 尚斌义,黎涓;我国新时期资本形成问题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烨卿;;资本形成、内生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基于资本产出比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欣;星炎;;“西三角”经济圈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关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7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凌雪冰;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周萤;家庭结构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徐强;中国货币供给、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兼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选择[J];财经研究;2001年08期

3 刘宪;中国经济中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兼与史永东、袁志刚商榷[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4 赵洪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演进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12期

5 周建;汪伟;;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来自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2期

6 王青,来国超;我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动趋势与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02期

7 樊杰;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8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10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人民银行;[N];中国证券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婉;;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规模的区域差异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02期

2 刘昕;;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8年05期

3 覃志豪,,尹昌斌,黄小清;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原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12期

4 薛蓉娜,谢曼英;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上篇:电信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王军,梁红莲;保定市区域差异特点分析及区域发展战略探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6 李炯光;重庆市90年代以来的区域差异变化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李继云,刘锋,孙良涛;云南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J];统计与决策;2005年22期

8 罗守贵;高汝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研究——三种区域基尼系数的实证及对比[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9 王健君;袁元;;新调控应兼顾区域差异[J];瞭望;2006年18期

10 朱佳敏;刘友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差异研究——以苏南锡山市和金坛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叶芳;;1978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冷显鹏;;环渤海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文新;;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动力因素及其变化[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刘雪华;王亭;王鹏彦;杨健;;大熊猫迁移规律的区域差异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7 严全治;苗文燕;;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性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谷晓坤;卢新海;;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与整理方向[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林晓珊;;浙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差异:一项基于客观指标的聚类分析[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景跃军;陈英姿;;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比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道佳;[N];中国信息报;2004年

2 记者  田新元;[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记者 洁芳;[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

4 记者 张驰;[N];中国证券报;2004年

5 王春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3年

6 钱民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骆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于祥明;[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曦;[N];中国建材报;2009年

10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N];云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薇;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魏延志;转型期中国城市教育不平等与区域差异[D];上海大学;2012年

3 景文宏;小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罗伟卿;财政分权对于我国公共教育供给数量与区域差异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5 黎翠梅;我国农村资金供给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赵国玲;农户住房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魏世红;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石品;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少梅;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刘显全;试论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俞文杰;中国私营企业“家族化”经营区域差异及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袁岳驷;中国民间投资的区域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怡;房地产价格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洪敏;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朱锦秀;论区域创新对区域差异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郑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丽娜;我国农村健康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7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7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