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英文)

发布时间:2017-09-06 17:48

  本文关键词: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GDP growth population growth land resource Pearl River Delta


【摘要】:Since 1979,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a fast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area. Affected by both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a complex interdependency is found among the regional changes in construction area,GDP and popula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our phases of the regional land use data extract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spanning 1979 to 2009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area in the PRD increased from 0.5% in 1979 to 10.8% in 2009,accompanied with a rapid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An increase of one million resid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of GDP of approximately 32 billion yuan before 2000 and approximately 162 billion yuan after 2000. Because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area has approached the limits of land resource in some cities of the PRD,a power function is found more suitable than a linear one in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construction area. Consequently,the Logistic model is shown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population growth than the Malthus model,particularly in some cities where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of land resource has been urbanized,such as Shenzhen and Dongguan.
【作者单位】: Institute
【关键词】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GDP growth population growth land resource Pearl River Delta
【基金】:China-Netherlands Joint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GJHZ1019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330751
【分类号】:F301.2;C924.2
【正文快照】: As a hub of human population,urban land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residents.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the global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has ex-hibited an accelerating trend,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彦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三种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2 周纯,舒廷飞,吴仁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6期

3 邓世文,阎小培,朱锦成;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J];经济地理;1999年04期

4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年05期

5 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年06期

6 叶玉瑶;李小彬;张虹鸥;;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曲晨晓;李昕;张红星;;统筹区域城乡用地的驱动机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4期

3 许婧婧;刁承泰;何丹;李养兵;孙秀峰;;我国特大城市用地的影响因子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陈琳;;1995~2006年重庆市城市土地扩张与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5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6 储佩佩;董雪;高琨;付梅臣;;中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7 陈云;朱红梅;罗寅;赵煜明;袁露影;黄河;;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8 刘爱英;姚丽芬;李庆辰;;我国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9 谢晓欣;吴宇哲;;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的难点与政策思考——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10 章剑龙;吕成文;;安徽省城市扩展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巍巍;张玉环;韩保新;桑燕鸿;黄报远;洪滨;;北部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陈明;李新阳;;近几年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特点研究——基于117个案例城市的实证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梅卓华;;基于TM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4 王予杰;陈常优;秦志峰;秦明周;;第十三章 中原城市群耕地保护[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傅应铨;;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秦明周;秦志峰;;城市扩张区耕地保护的困境与规划的出路[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苏椺;;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子的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诗苑;陈松林;;泉州市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人文驱动机制差异分析[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9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重心测算的建设用地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松林;刘诗苑;;海湾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厦门市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鸿辉;多智能体城市规划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洪升;基于SPOT5高分辨率影像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监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吴兵;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露;土地出让方式对地方财政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区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文英;基于潜力评价的城市土地扩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杜小青;公路建设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宋涛;基于GIS和RS的潍坊市城市扩展动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海璇;尚义县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调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2期

2 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J];城市问题;2001年03期

3 姚士谋,李昌峰,管驰明;城市化问题急需数学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2期

4 陈彦光,刘继生,房艳刚;效用最大化、logit变换和城市地理学的数量分析模型[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5 李诚固,郑文升,李培祥;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6 陈彦光,刘继生;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从整个科学体系的视角看地理科学的发展[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7 杨青山,李红英,梅林;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8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J];地理学报;1995年04期

9 陈彦光;;地理学多视角研究方法——Braess网络车流分配过程的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10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殿芳;;14种感觉的舒适度[J];环境;1998年1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友贺;申双和;谷秀杰;;1965-2009年河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2 赵淼;张静;明慧青;孙俪;吴晓宁;关键华;;1966-2010年辽宁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3 明惠青;蔡福;张淑杰;;辽宁近50年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王荣英;周顺武;吴萍;王晓敏;吴雁;;近30年华北地区高空温度时空演变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孙文斌;;东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友贺;申双和;谷秀杰;;1965~2009年河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蔡福;明惠青;陈鹏狮;米娜;纪瑞鹏;赵先丽;张淑杰;;基于GIS技术对近4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艳春;冯建民;杨建玲;孙艳桥;苏占胜;;宁夏0℃积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9 卢燕宇;吴必文;田红;孙维;;1961-2005年淮河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荣英;周顺武;闫巨盛;王莉萍;王颉;;近30年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温度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燕;俱乐部收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2 李欣;中国FD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桑林;北半球对流层厚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4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04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