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重庆市“森林转型”及动态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3:46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森林转型”及动态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庆市 森林转型 影响因素 动态模拟 CA_MARKOV模型


【摘要】:森林由若干动植物群落组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维护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等,因此森林资源破坏成为了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森林面积变化受到了空前重视。1992年,Mather根据欧洲和北美工业国家森林面积的历史变化数据,总结出了“森林转型”的规律,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呈现出先减少,然后经过拐点再增加的“U型”发展规律。森林转型提出后,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森林转型研究的不断深入,森林转型的度量和认定标准不断的发展,评估范畴也逐渐扩展至所有林地。重庆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承担着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重庆市的生态安全关系到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局的生态安全。自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来,重庆市的生态安全备受重视,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环湖绿色屏障工程、长江干流生态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近年来,重庆市的森林植被大幅增长,生态环境逐渐恢复,2014年,重庆市的林木绿化率已达57.1%,重庆市正处于森林转型林地面积净增加的阶段。但是,重庆市森林转型的空间动态变化和森林转型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宏观、动态的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角度,对重庆市森林转型进行分析,结合重庆市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重庆市森林转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2020年和2030年的森林转型空间格局进行模拟。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2000年到2010年期间重庆市的林地面积逐渐增加,由33426.86km2增加到了38891.04km2。按照森林转型阶段理论,重庆市正处于森林转型的后一个阶段——林地面积净增加的阶段。因为受到地形等发育条件的限制,林地在各区域所占的比重差异较大。但随着重庆市各项林业政策的不断实施和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各区域的林地面积在各区域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都处于上升阶段,重庆市的各个区域均发生着森林转型。但由于三大区域发展重点和林地发育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森林转型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森林转型速度最快的是渝东北地区,其次是渝西和渝中地区,最慢的是渝东南地区。通过林地面积变化动态度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的林地变化动态度的分析可知,全市绝大部分区县在2000-2010年期间林地面积都处于增加状态。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津区成为全市森林转型最快的区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果业的不断发展,耕地成为了林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林地的流失主要是流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2)通过分析自然地理因素对森林转型的影响可知,坡度、坡向、距离县级行政中心的距离等自然地理因素对林地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林地集中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区域,坡度15。以上的区域所分布的林地占全市林地的70%左右。坡向不同的区域其光照条件不同,除了平地、朝南和西南坡向区域范围内林地分布较少,林地在其余各坡向级内分布比较均匀。距离县级行政中心越远,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越小,所以林地主要分布在距县级行政中心6000米范围外的区域。在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时,本研究采用了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森林转型的森林稀缺路径和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森林转型除了受到森林稀缺路径的影响,同时经济发展路径也对重庆市森林转型起到推动作用。(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CA MARKOV模型对重庆市未来森林转型空间格局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0-203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将保持21世纪前10年耕地减少、林地增加的趋势,重庆市的森林转型仍将继续,林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草地的转出。对比三大区域,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的仍然是渝东北地区,其次是渝西和渝中地区,渝东南地区林地面积增加最少。
【关键词】:重庆市 森林转型 影响因素 动态模拟 CA_MARKOV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27;S75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11-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2
  • 2.1 国外森林转型研究进展14-19
  • 2.2 国内森林转型研究进展19-21
  • 2.3 小结21-22
  • 第三章 研究区、数据及方法22-28
  • 3.1 研究区22-24
  • 3.2 数据24-25
  • 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28
  • 第四章 重庆市林地变化分析28-34
  • 4.1 重庆市林地变化特征28-29
  • 4.2 重庆市林地变化动态度29-31
  • 4.3 重庆市林地流向分析31
  • 4.4 小结31-34
  • 第五章 重庆市森林转型影响因素分析34-44
  • 5.1 自然地理因素34-36
  • 5.2 社会经济因素36-42
  • 5.3 小结42-44
  • 第六章 重庆市森林转型动态模拟44-52
  • 6.1 土地利用数据格式转换44
  • 6.2 土地利用格局模拟44-50
  • 6.3 模拟结果动态分析50-51
  • 6.4 小结51-52
  • 第七章 结语52-56
  • 7.1 结论与讨论52-53
  • 7.2 政策建议53
  • 7.3 可能的创新点53-54
  • 7.4 不足与研究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62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曾明;文泽富;;重庆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0年02期

2 吴雪莲;;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朱金山;王定勇;;重庆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及成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1期

4 刘燕;潘杨;陈刚;;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6年05期

5 唐燕秋;陈佳;李松;;重庆市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6 吴中全;肖亚成;;重庆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代方银;;在行业中做改革进取的先锋——重庆市西里蚕种场的创新发展[J];蚕学通讯;2011年01期

8 秦桂林,游国健,陈永芳;重庆市1999年名、特、优、新产品迎新展销会[J];西南园艺;1999年01期

9 邬彬;郑钦玉;马杰;杨蓉;;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动态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卢顺霞;陈义华;张艳娟;;重庆市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力维;易峥;;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邱立莉;钟成华;熊强;;重庆市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措施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张景芳;刁承泰;;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王崇举;陈新力;刘幼昕;;第十一章 重庆市教育对经济的拉动效应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5 曹力维;易峥;蒋婧;;重庆市外环区域经济空间重构——基于产业进化的经济空间稳定性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龙良碧;秦志英;;重庆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张R,

本文编号:823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23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