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浠水县村庄布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6:18
本文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浠水县村庄布点研究
【摘要】: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低级形式,是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庄等级体系不明确,空间布局散乱,农村生活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也不断凸显,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使得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势在必行。本文通过运用ArcGIS10.0平台,提取浠水县基础数据,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浠水县村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构建村庄适宜性分布的指标体系,对县域村庄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制定出村庄迁并重组的初步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村庄适宜性分值以及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对初步方案作做出适当调整,最终形成全县村庄空间布局方案,所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区村庄布局散乱的状况,增强了村庄系统结构的紧致性,对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用GIS技术,对高程、坡度、河湖水系以及村庄用地图斑等地理要素进行提取,并建立浠水县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在内的空间数据库。2.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浠水县村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分形维数法对镇、乡域村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研究了村庄分布与其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3.构建浠水县村庄分布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指标,采用熵权法对各村庄分布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得出各村庄的适宜性分布值。4.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对村庄进行划分,通过K函数统计量确定村庄间的合并距离,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邻近性确定合并关系,形成村庄布局的初步方案。5.基于初步方案,结合各村庄适宜性得分、主体功能区划以及一些其他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初步方案进行调整,确定研究区村庄空间布局的最终方案。通过研究分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区村庄布局散乱的现状,增强了村庄系统结构的紧致性;将空间分析运用到县域村庄布点的研究中,为村庄空间布局和村庄体系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浠水县 村庄布点 主体功能区 空间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11
- 1.1.2 浠水县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要求11-12
- 1.1.3 浠水县农村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现实意义13
- 1.3 研究进展与评析13-17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3-14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4-16
- 1.3.3 研究进展的综合评析16-17
- 2 研究基础17-22
- 2.1 理论基础17-19
- 2.1.1 区位理论17
- 2.1.2 中心地理论17-18
- 2.1.3 乡村地理学18-19
- 2.2 相关概念界定19-20
- 2.2.1 村庄及相关概念19
- 2.2.2 村庄布点规划19
- 2.2.3 主体功能区19-20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0-22
- 2.3.1 研究方法20
- 2.3.2 技术路线20-22
- 3 浠水县村庄布局现状分析22-41
- 3.1 浠水县概况22-24
- 3.1.1 地理位置22
- 3.1.2 自然条件22-23
- 3.1.3 社会经济状况23-24
- 3.2 村庄空间分布分析24-26
- 3.2.1 空间分布特征24
- 3.2.2 空间分布模式24-26
- 3.3 村庄系统结构分析26-29
- 3.3.1 村庄系统结构与分形维数法26-27
- 3.3.2 村庄系统结构松散27-29
- 3.4 影响村庄分布的因素分析29-41
- 3.4.1 村庄分布与地形29-31
- 3.4.2 村庄分布与河湖水系31-32
- 3.4.3 村庄分布与路网32-35
- 3.4.4 村庄分布与最邻近乡镇距离35-36
- 3.4.5 村庄分布与人口规模36-38
- 3.4.6 村庄分布与其它社会经济条件38-41
- 4 村庄分布的适宜性评价41-52
-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41-45
- 4.1.1 自然地理条件指标41-43
- 4.1.2 社会经济因子指标43-45
- 4.2 各因子适宜性图45-48
- 4.2.1 自然因子适宜村庄分布图45-47
- 4.2.2 社会经济因子适宜村庄分布图47-48
- 4.3 各指标的综合评价48-52
- 5 村庄布点方案优化研究52-65
- 5.1 中心村和迁并村的确定52-55
- 5.1.1 村庄分类指标选取52-53
- 5.1.2 村庄分类53-55
- 5.2 村庄布局方案的确定55-60
- 5.2.1 确定中心村和迁并村55
- 5.2.2 确定村庄的迁并范围55-59
- 5.2.3 制定村庄布局的初步方案59-60
- 5.3 村庄布局方案的调整60-65
- 5.3.1 依据各村庄适宜性分值进行调整60
- 5.3.2 依据主体功能区划进行调整60-61
- 5.3.3 确定村庄布局的最终方案61-65
- 6 结论与展望65-68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65-66
- 6.2 本文的研究特色66
-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科研情况71-72
- 致谢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汪应宏;;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及宅基地退出探讨[J];农村经济;2015年08期
2 牟龙芳;白鹏;孟娜;李亚荣;;基于熵权法的管制员素质机测因子赋权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3 翟腾腾;郭杰;欧名豪;孔伟;;基于基尼系数的江苏省建设用地总量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4期
4 陕晋兵;;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探讨乡村规划方法[J];山西建筑;2015年05期
5 王国刚;刘彦随;王介勇;;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01期
6 鲁含情;朱丽霞;王宏志;李仁东;刘承良;;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张丽凤;占鹏飞;吕赞;;农村“空心化”环境下的社区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6期
8 胡冬冬;张古月;;农业规模经营导向下的中部平原地区村庄体系布局[J];规划师;2014年03期
9 鞠欢;;湖北省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商贸;2014年04期
10 彭震伟;王云才;高t,
本文编号:873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7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