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影响因素 Tobit模型
【摘要】:日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之间并不平衡,区域之间以及内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演化愈烈,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言和热点领域,耕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利用研究则成为LUCC研究中的热点。耕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农民生存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着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稳定一定面积的耕地,也是稳定社会农产品的供需的平衡,避免粮食紧缺、供不应求等社会危机的出现。而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外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日趋明显。同时,农户为适应新的农业生产社会条件,农户的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如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耕地流转及撂荒等,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是农户对耕地投入的方式,尤其在山区,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农户生计改变方式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有必要通过“农户分化—耕地投入—耕地利用效率”的研究,来分析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差异以及影响因素。文章选取重庆市武隆县典型山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价方法(PRA)对重庆市武隆县4个抽样村进行调查,着重分析山区农户不同生计方式的差异,随后依据生计方式不同将农户划分为缺失型、基本型、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四种类型。并运用分组比较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不同生计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分析。随后,构建效率影响指标体系,运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耕地利用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耕地利用效率偏低,不同农户生计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排序为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缺失型基本型。(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投入方式存在差异且各类型农户具有各自特点。自然资产型户均省工性和增产性投入最高,人力资产型单位耕地面积省工性投入最高,缺失型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最小,基本型农户缺乏资金以及高素质劳动力。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上,自然资产型对耕地的依赖性较强,且在劳动力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方面占据优势从而其耕地利用效率较高;人力资产型农户对耕地依赖程度低,但家庭收入总额高、劳动力兼业程度高因而省工性投入较多;缺失型农户资金缺乏且农业劳动力素质较差,耕地利用效率偏低;基本型农户劳动力数量少且户均耕地面积较大因此其耕地利用效率最低。(3)从纯技术效率看出,四类农户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是导致研究区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说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耕地投入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存在冗余现象。并且,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更新相对缓慢,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性不高。因此,当地政府及农业生产队需要对农户进行统一、规范的生产技术指导,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四类农户中多数农户的规模效益都处于递增阶段,表明农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4)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重有利于自然资产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资金投入比重、耕地细碎化指数是影响其耕地利用无效的主要原因。人力资产型农户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耕地利用效率提高有显著影响,而影响耕地利用无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比重。基本型农户影响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为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以及地块距离指数。
【关键词】:耕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影响因素 Tobit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5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科学依据11-12
- 1.1.2 社会需求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3-15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技术路线13-15
- 2 文献综述15-19
- 2.1 农户分化研究综述15-16
- 2.2 农户决策行为研究16-17
- 2.3 农户分化与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综述17-19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19-21
- 3.1 研究区概况19-20
- 3.2 数据来源20-21
- 4 农户类型划分及不同类型的耕地投入特征21-28
- 4.1 农户划分标准21
- 4.2 农户划分结果21-22
- 4.3 不同类型农户特点22-24
- 4.3.1 家庭规模22-23
- 4.3.2 年龄构成23
- 4.3.3 受教育水平23-24
- 4.3.4 家庭收入结构24
- 4.4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分析24-26
- 4.4.1 劳动力投入24-25
- 4.4.2 增产性投入25-26
- 4.4.3 省工性投入26
- 4.5 本章小结26-28
- 5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差异分析28-36
- 5.1 模型选择28
- 5.2 测算指标选取28-29
- 5.2.1 指标选取原则28-29
- 5.2.2 具体测算指标29
- 5.3 结果分析29-35
- 5.3.1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综合利用效率分析30-34
- 5.3.2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纯技术效率分析34
- 5.3.3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规模效率分析34-35
- 5.4 本章小结35-36
- 6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36-47
- 6.1 模型选择36
- 6.2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36-40
- 6.2.1 变量选取36-38
- 6.2.2 变量解释38-40
- 6.3 结果分析40-46
- 6.3.1 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回归模型40-41
- 6.3.2 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41-46
- 6.4 本章小结46-47
- 7 研究结论及讨论47-50
- 7.1 研究结论47-48
- 7.2 讨论48-50
- 7.2.1 政策建议48
- 7.2.2 论文不足48-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A54-55
- 附录B55-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4期
2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2002年01期
3 宋戈;崔晓伟;雷国平;高志昊;;松嫩平原北部典型地域耕地利用安全评价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5期
4 周俊霞;刘淑英;王平;;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张建妹;;福建省区域耕地利用存在问题及结构优化的对策[J];北京农业;2012年15期
6 李佳;雷国平;柳杨;徐辉;;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3期
7 沈昌发;当前我省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8 朱哲;;新疆伊犁地区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北方园艺;2013年22期
9 赵晓庆;汪应宏;;耕地利用保护的土地伦理维度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3年11期
10 李宪文,林培,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力娜;张凤荣;李翰鹏;运向杰;陈荣清;;传统农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冯达;李婷婷;;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达;段亚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童绍玉;彭海英;;近十年来云南省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陶绍勇;;铜陵市耕地利用状况及培肥治理对策[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赵彦锋;孙志英;;20年来南京市耕地数量与耕地利用效益的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李武艳;;城市化与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屈瑞洁;邓祥征;崔晓临;;应对气候变化的耕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10 郝海广;李秀彬;;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良华;努力提高耕地利用整体水平[N];宜兴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方家喜;发改委:2020年将建高标准农田8亿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庞英;耕地利用效益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朴钟相;中韩耕地利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怀;耕地利用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2 潘倩红;兰州市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伟娜;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张宏;重庆市宅基地复垦耕地利用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赞红;劳动力析出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田方;重庆市璧山区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赵文晖;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保定市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辛一;基于DEA和神经网络的西部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周琳;农民职业分化背景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周迪;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92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9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