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9:31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泰尔指数


【摘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协调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因此,厘清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揭示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针对各区域现状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策建议对实现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03-2014年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的测度,以及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揭示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内在原因,以期为缩小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康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1)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2)从全国、地区、省际三个层面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情况、产出情况和行业结构等现状、特征进行系统分析;(3)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测度指标测度并分析了省际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并讨论了三大地区总体、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并利用β收敛模型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差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4)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份面板模型,对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针对全国和三大地区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主要有:(1)从省际层面来看,省际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显著,但差异逐年变小;(2)从三大地区总体来看,总体差异显著,其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内差异,但差异有缩小的态势;(3)从三大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始终大于中部与西部地区,但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市间的差异均有逐渐缩小的趋势;(4)造成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但制约各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从全国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交通运输能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东部地区来看,政府支持力度、技术创新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均有促进作用,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水平促进效果不明显;从中部地区来看,政府支持力度的效应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能力有促进作用;从西部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效应最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抑制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就全国整体而言,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保障等;(2)对于东部地区而言,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培养技术创新主体等;(3)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应通过优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配送体系等途径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4)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要重视发挥区位发展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等途径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泰尔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导论10-20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关于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用机制研究12-13
  • 1.2.2 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研究13-14
  • 1.2.3 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14
  • 1.2.4 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研究14-15
  • 1.2.5 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15
  • 1.2.6 国内外研究述评15-16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6-17
  • 1.3.1 研究目标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20
  • 1.4.1 研究思路17-18
  • 1.4.2 研究方法18-20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20-30
  • 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20-21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20
  •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20-21
  • 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21-23
  • 2.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21-22
  • 2.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22-23
  • 2.3 理论基础23-28
  • 2.3.1 非均衡发展理论23-25
  • 2.3.2 产业组织理论25-27
  • 2.3.3 经济增长理论27-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0-46
  • 3.1 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0-36
  • 3.1.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30-35
  • 3.1.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5-36
  • 3.2 三大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36-40
  • 3.2.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现状36-37
  • 3.2.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现状37-39
  • 3.2.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现状39-40
  • 3.3 省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40-45
  • 3.3.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现状40-41
  • 3.3.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现状41-44
  • 3.3.3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现状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4章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46-56
  • 4.1 测度方法46
  • 4.2 指数构建46-47
  • 4.2.1 基尼系数46
  • 4.2.2 泰尔指数46-47
  • 4.2.3 变异系数47
  • 4.3 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测度47-52
  • 4.3.1 省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测度48-50
  • 4.3.2 三大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测度50-52
  • 4.4 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52-54
  • 4.4.1 收敛性分析的方法52-53
  • 4.4.2 收敛性分析的检验53-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5章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6-66
  • 5.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56-58
  • 5.1.1 区位因素56-57
  • 5.1.2 科技因素57
  • 5.1.3 经济因素57-58
  • 5.1.4 政策因素58
  • 5.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58-59
  • 5.2.1 模型设定58-59
  • 5.2.2 变量选取59
  • 5.3 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9-61
  • 5.3.1 回归结果与模型设定59-61
  • 5.3.2 实证结果及解释61
  • 5.4 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61-63
  • 5.4.1 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2
  • 5.4.2 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2-63
  • 5.4.3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3
  • 5.4.4 三大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63
  • 5.5 本章小结63-66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6-72
  • 6.1 研究结论66-67
  • 6.2 政策建议67-70
  • 6.2.1 促进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67-68
  • 6.2.2 促进东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68-69
  • 6.2.3 促进中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69
  • 6.2.4 促进西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69-70
  • 6.3 研究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站成;;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科技;2007年08期

2 邵技新;对区域农业实行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以贵州省区域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04期

3 徐守滨;我省将推进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J];江苏农机与农艺;2001年06期

4 张颖;加快区域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J];甘肃农业;2002年06期

5 崔和瑞,赵黎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及实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6 蒋慕东;区域农业优势分析及提高其竞争力的措施[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曹玉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几个原则[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崔和瑞,王伟,赵黎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及实现模式[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9 牟子平,吴文良,雷红梅;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划分方法构建及其应用[J];软科学;2004年03期

10 王家传;研究小区域,学术大视野——《开放条件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书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越先;;区域农业研究思考[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美蓉;王维民;;兴办区域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崔和瑞;李晓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持续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李杰玉;;加强区域农业协作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5 陈国生;赵晓军;;洞庭湖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6 刘登宽;胡占军;;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张燕;楚瑶;;洞庭湖区域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8 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祖冬琦;李一兵;李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A];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翟栋;为促进区域农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N];拉萨晚报;2013年

2 记者 周亚梅 通讯员 卢金祥 杨鸿杰;涿州房山大兴携手建立跨区域农业监控网[N];保定日报;2007年

3 李月定;加强和规范区域用海规划管理[N];中国海洋报;2010年

4 记者 吴荣光 游斐渊;厦漳泉龙区域农业合作有序推进[N];闽南日报;2011年

5 记者 宋茜;中部六省共商促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N];江西日报;2012年

6 记者 李巍;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年内开工[N];河北日报;2013年

7 董峻;我国将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N];中国质量报;2009年

8 记者 刘新宇;新乡县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成效显著[N];新乡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嵩;要减少长吉图区域农业面源污染[N];协商新报;2012年

10 记者 康行远 通讯员 葛伟    ;湘家荡区域前三季度投资超过16亿元[N];嘉兴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肖良武;云贵区域市场研究(1889-1945)[D];厦门大学;2007年

3 蔡东宏;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卢布;我国区域农业结构与布局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赵志刚;区域农业资源评价与农业景观单元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崔和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7 罗贞礼;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8 牟子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和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陈士军;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朱庆华;面向区域农副产品资源配置的博弈论及相关理论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宁;明清时期南运河水环境的变迁及其对区域农业影响[D];聊城大学;2015年

2 秦天;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4 张应良;区域农业可持续内生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5 淳永奉;区域农业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7 肖传强;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袁园;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蔡健;台州地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探讨[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史高江;繁昌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9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