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4 03:08

  本文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转移规模 关联度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但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同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以期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思路。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转移的动因。其次,结合我国当前情况,从生产生活、产业结构、制度因素、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五个维度分析其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适宜我国国情的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方法,确定了转移规模。再次,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后,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并对关联度的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 转移规模 关联度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14-15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17-25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7
  • 2.1.1 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17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17
  • 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7
  •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17-20
  •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18
  • 2.2.2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8-19
  • 2.2.3 乔根森模型19
  • 2.2.4 托达罗的预期收入理论19-20
  •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20-21
  • 2.3.1 转移模式特征20
  • 2.3.2 转移地域特征20-21
  • 2.3.3 产业流向特征21
  • 2.3.4 农村劳动者特征21
  •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21-23
  • 2.4.1 流出地的推力22
  • 2.4.2 流入地的拉力22-23
  • 2.5 本章小结23-25
  • 第3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转移规模确定25-38
  • 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25-35
  • 3.1.1 生产生活因素25-29
  • 3.1.2 产业结构因素29-31
  • 3.1.3 制度因素31-33
  • 3.1.4 农业现代化水平33-34
  • 3.1.5 新型城镇化34-35
  •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确定35-37
  • 3.2.1 转移规模的常用测算方法35-36
  • 3.2.2 转移规模的计算36-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的实证分析38-56
  • 4.1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38-40
  • 4.2 模型介绍40-46
  • 4.2.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提取40-43
  • 4.2.2 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关联度模型43-46
  • 4.3 实证分析46-55
  • 4.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46-49
  • 4.3.2 影响因素与转移规模的VAR模型49-51
  • 4.3.3 影响因素对转移规模的脉冲响应分析51-53
  • 4.3.4 影响因素对转移规模的方差分解分析53-55
  • 4.4 本章小结55-56
  • 第5章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56-62
  • 5.1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56-58
  • 5.1.1 提高农业发展基础条件56
  • 5.1.2 提高劳动力素质56-57
  • 5.1.3 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57-58
  • 5.2 创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58-60
  • 5.2.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58-59
  • 5.2.2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59-60
  • 5.3 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60
  • 5.3.1 继续壮大和发展第二产业60
  • 5.3.2 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60
  • 5.4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3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4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5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7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9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8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08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