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
本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现代农业的内涵出发,梳理国内外众多的农业;关键词:现代农业;理论体系;经济;发展;生态;INDUSTR”江SURⅧY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刘喜波张雯侯立白;(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110866);文献标识码:A;on;文献引用:刘喜波,张雯,侯立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中图分类号:F303;AReview;TheoreticalSyst
摘要:从现代农业的内涵出发,梳理国内外众多的农业发展相关理论,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应由三个方面构成,即农业经济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理论,并简要论述了这三个方面的经典理论。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的有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域分工理论、农业比较优势理论、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农业发展理论代表性的有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城乡统筹理论:农业生态理论代表性的有生态位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等。以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理论体系;经济;发展;生态
INDUSTR”江SURⅧY一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
刘喜波张雯侯立白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文献标识码:A
on
文献引用:刘喜波,张雯,侯立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J】.生态经济,20ll(8):98~102.
中图分类号:F303
AReview
TheoreticalSystemof
Modern
Wen,HOU
AgriculturalDevelopment
Libai
LIUXibo,ZHANG
(CollegeofAgronomy,ShenyangAgriculture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866,China)
Abstraet:Thisarticleholdsthatthebasictheoreticalsystemofmodem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cludesthreeaspects.agriculturaleconomictheories,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eoriesandagriculturalecologytheoriesfromtheconnotation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oughcombingnumeroustheoriesathomeandabroad.Andthepaperdiscussestheclassicaltheoriesofthesystem.theagriculturaleconomictheoriesincludesagriculturallocationtheory,regionaldivisiontheory,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industrialstructuretheory;the
agriculturaldevelopmenttheoriesincludesregional
developingstagetheory,agriculturalmulti-functionalitytheory,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theory,inducinginnovationtheory,balancingurbanandmraldevelopmenttheory;theagriculturalecologytheoriesincludesnichetheory,ecologicalsuitabilitytheory,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circularagriculturaltheoryandsustainableagriculturaltheoryetc.Itprovides
a
theoretical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modemagriculturalresearchesandpractice.
Keywords:modemagriculture;theoreticalsystem;economy;development;ecology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空前,国内关于现代农业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石元春
从2004年到2010年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锁是乡三农”问题,其中2007年的主题高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中国
正步入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时期,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院士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正在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的一种新
型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面向全球经济的商品农业:
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1】。卢良恕院士指出,
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和空间。现代农业,相对于
传统农业而言,以其技术先导性、要素集约性、功能多元性、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
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
效益综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使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
由出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农业增产、农民增
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2 ̄‘1。蒋和
平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相对的概念,是
收,它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等均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后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代农业发展将是党和国家、地方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广大学者和科技人员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010401034)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创
新、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外向型、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等理念【4】。
作者简介:刘喜波(1979~),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生,从事农村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侯立白(1951~),男,辽宁沈阳人,教
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推广研究。通讯作者:侯立白
《生态经济》2011年第8期总第242期ECOLOGICALECONOMY
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农业发展相关理论,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应由三个方面构成,即农业经
参与社会分配和市场竞争。经典理论有英国古典政治经
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大
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相对优势理论”、约翰?穆勒(JohnS.Mill)的“相互需求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他的学生俄林(BertilOhlin)提
济理论、农业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理论,其中农业经济理
论代表性的有农业区位论、农业区域分工理论、农业比较
优势理论、农业产业结构理论等;农业发展理论代表性的
有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城乡统筹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代表性的有生态位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等。这些基础理论
出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巴郎斯基(H.H.
B
a
p
a
H
CK
ld荫)的“地理分工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
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论”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多,农业区际发
共同构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
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不平衡,比较优势理论有着较强的适宜性,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正是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体现。农业比较优势受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品
质量、生产成本、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
1农业经济理论(agriculturaleconomictheories)
1.1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yonThOnen)出版的《关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从区域地租出发阐明了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共同作用于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变化。并且这些因素是动态
变化的,比较优势的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变化。
分带现象,着重强调了农产品产地到市场距离这一因素对
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他把假设的孤立国由近到远划分为6个同心农业圈: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事实上,目前许多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生产布局仍可以
1.4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内部各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二是农业与其
他涉农产业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农业产业结构受农产品需求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农业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对种植业比例的下降,对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对粮食作物的比例下降,对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比例上升,
找到杜能‘农业圈”的影子,如近郊的蔬菜、奶蛋等鲜活农
产品,远郊的粮食、畜牧、林业等。在进行现代农业发展
研究时,首先要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在经典区位论
的指导下,可以综合、全面地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经济、交通、空间、文化、社会等区位条件。
1.2农业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一方面表现为生产力“超优分布”规律作用下
对农业提供农产品的单一需求,增长为休闲、教育、社会、
生态等多种需求;随着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必须提高加工水平、加大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适应工商业和
的地区生产专业化,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
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另一方面,区域分工还必
服务的需要;耕作与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化工和
材料技术进步、农业信息化和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农产品结构的演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不生产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生产能力,
增进区域利益【5l。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分工的地域受时间距离的缩短而越来越广,如何在激
2农业发展理论(a鲥砌tL】ml
2.1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developmenttheories)
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专业化、更加细致和科学
地分工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区域分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定位
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美国的三位学者舒尔茨
(TheodoreW.Schults)、约翰?梅勒(JohnW.Mellor)和韦
茨(Raanan?Weitz)为代表。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
农业区域的职能分工,如何合理地设计生产项目和产品,都是基于充分的自我条件分析和长远的市场预测和定位,“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是现代农业区域分工的必然趋势,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
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7】。约翰?梅勒于1966年提出“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3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农业区域分工的首要依据是找出农业的比较优势,
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高资本技术农业阶
段。1971年,韦茨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提出“韦茨
INDUSTRp江SURⅧY———————哗——————。——~
农业发展阶段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持续生
还是内涵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理论。2.4诱导技术创新理论
“诱导创新”最初是由希克斯(JohnR.Hicks)在1932年提出的,即生产要素中相对价格的变化本身就是对发明的刺激【I”。1971年,日本的速水佑次fig(YujiroHayami)和美国的弗农?拉坦(VermonW.Ruttan)合著的《农业发展:
国际前景》一书中提出了诱导技术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
存农业阶段,混合农业阶段和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8l。
对农业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农业发展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发展阶段农业部门所具备的特征,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在整个国
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确立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
论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认清这一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2.2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源于日本稻米文化,为了保护和传
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又取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函数的角度分别表述了技术进步的特征:技术进步是在投入数量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实现产量的增长,即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增加。1985年,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包括自然资源禀赋、文化状况、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
共同作用而促进农业发展的完整理论,认为这四种因素呈
承其“稻米文化”,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农业多功
能性问题。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2l世纪议程》在其第14
章《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第4条中提出了“农业
的多功能”概念。农业多功能化是指农业功能多样化,就
一般均衡关系,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l21。
现代农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一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解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产要素约束;二是
要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以解决农业发展所
是在农业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原料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不断
拓展出文化、环境、社会等延伸功能,即农业不仅具有基
本的经济、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i
文化传承等多重目标和功能。
面临的市场需求约束。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便是破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需求与生产要素的双重约束,尽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
护和支持,以及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来缓解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约束问题。但是,根据诱导创新理论的产业发展模型,
多功能性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不同也在于其多功能性,农业发展的目标不是单一而是多重的,要体现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发展盼‘三生”理念。认清现代农业的这一特征,为我们进行传统农业的改
造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形成了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内生”创新才是破解这些约束的基本路径,而‘‘外生”的保
护、支持和“反哺”只能够作为辅助手段【l
31。
2.3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分析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他将农业划分为三类: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过渡农业。现代
农业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农
2.5城乡统筹理论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拉大,
表现为城乡对立的不协调局面。城乡统筹是在研究城市与
乡村的发展关系中总结出的经典理论,该理论与国外盼‘城乡一体化理论”相似,核心内容是城市与乡村是共生共长的,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而不是对立的。城乡统筹的核心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
协调发展。
业之中,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机械替代手工劳动,生物技术的应用,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产量,
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9】。
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传统农业
进行投资;新的农业生产要素要有合理的构成,并能不断提高质量;生产要素的价格要合理;必须加强农业科学研
城乡统筹就是政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应把“三农”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使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社会统筹
究;要建立多方面的社会性服务机构;要改革农业管理制度;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农业部门必须对农业大力支
持等【lo】。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对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改造的时期,舒尔茨的许多观点适用于我国现阶段
和城乡要素统筹三个方面。事实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
工业不应该是主次或从属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发展,互利
农业发展的情况,例如对传统农业如何认识?剩余劳动力的解决途径?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和要素配置?是规模扩张
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时,不应该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应该将农业与其他
《生态经济》2011年第8期总第242期ECOLOGlCALECONOMY
产业,农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部署,统筹发展。过度开发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适度规模,这也是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中要考虑的问题。环境承载力理
3农业生态理论(agricultural
3.1生态位理论
ecologytheories)
生态位的定义最早由格林内尔(J.Grinell)给出,他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和区域的意义,埃尔顿(CharlesElton)将其内涵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确定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机能作用和地位的内容,并主要强调该生物体对其他
论为现代农业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确定适宜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规划的客观性
和合理性,从而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协调发展的状态。
种的营养关系,惠特克(R.H.Whittaker)认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这个概念是目
前普遍接受的,考虑到了生态位的时空结构和功能关联,也包含了生态位的相对性【14】。
生态位理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的规划设计中,形成了众多利用生态位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如在种植业生产中,间作、套作、混作、轮作都是常见的生态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的高产模式。
3.4循环农业理论
“循环农业”一词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渊源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Kenneth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循环农业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的是一种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经济学fl61。
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复合农业有相似之处,其思路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应用。循环农业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内涵式发展,提倡提高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经济增长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在外延发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内涵,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
3.2生态适宜性理论
生态适宜性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并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梯度范围”51。对于生物群落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主要是指其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包括气候适宜性、土壤适宜性和水分适宜性等。但对于一些半人工或人工生态系统而言,还应考虑其经济适宜性、技术适宜性和社会文化适宜性等。
生态适宜性是我们进行现代农业布局时的一个基本原
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改造传统农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提高水、光、土地、化肥等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排放,
促进农业各子系统的循环与高效利用。3.5可持续农业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是基于对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反思,总结出来的本世纪对人类发展最具影响和贡献的发展理论之一。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发展中
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其最好的体现,每个区域都
有最适宜的特色乡土产品,这种适宜性是在综合条件的长
期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是无法替代或效仿的。因此,在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同时,首先考虑一下本地的生态适宜性,是否具有适合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否则会本末倒置。
的体现和应用,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出版的著作中
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可持续农业定义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方式,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
3.3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的、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区域环境对
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17】。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
(WECD)会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2l世
纪议程》,将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
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可持续农业理论,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恪守的准则,现代农业必须是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必须立足于当前,更要展望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时,要兼顾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或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
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环境承载力也会发生改变,具有调控性的特点。
环境承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生态指标,对农业
101
INDUSTRU讧SURVEY——山———————————————-—~
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6.
【6】唐华俊.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25.
【8】谷中原.西方社会现代化理论发展阶段论略【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58~61.
4结语
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众多,总结其规律、梳理其脉络、提炼其精华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
系统地认识现代农业,更科学地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从
[9】[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6:34.
【10】胡树芳.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观点[J】.世界农业,1987
(6):9.
经济、发展、生态三个方面论述和构建其理论体系,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诚然,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客
观、合理地分辨、运用其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同等重要。同
【1l】李琮.世界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96.【12】【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修订
扩充版.郭熙保,张进铭,王松茂,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75~80.
参考文献:
【l】石元春.现代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4):
13~16.
’
[13】罗富民,段豫川.论诱导创新推动下的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4):410。
[14]Whittaker
R
【2】卢良恕.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A]//2003@国作物学
会学术年会文集fC】.2003:6~14.
H.群落与生态系统【M】.姚壁君,译.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0:24~25,
【3】卢良恕.以科技为支柱建设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3
(10):39.
【15幛家恩.生态规划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0.
[16】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8:116~120.
【4】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9:l10.
[17】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7~10
【5】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l哪.
(上接92页)
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4)垃圾处理产业所受的威胁则主要来自人们处理垃
参考文献:
【l】熊盂清,隋军,粟勇超,等.垃圾产业化综述与建议【J】.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2008(3):32~34.
圾的习惯、对待垃圾回收资源制成品的态度和国外垃圾处
理企业带来的冲击。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垃圾处理企业、政府和公众提出以下建议:
[2】郭忠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05(5):
40~41.
[3】褚巍,孙世群,吴克,等.合肥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关联分析与灰色预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0(10):22~25.
[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l'2004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报告[C】.2005.
(1)中国的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优势十分突出,发展
机会难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垃圾处理企业要充分发
挥其优势,把握眼前的良好发展机遇,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
(2)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除垃圾处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垃圾处
理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和法律保障,为我国垃圾处理
[5】熊孟清,隋军,徐建韵,等.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内涵[J】.再生资源
与循环经济,2009(5):34~36.
[6】熊孟清,隋军,徐建韵,等.垃圾处理产业的基本范畴【J】I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2009(6):47~49.
产业的发展扫清必要的障碍。公众要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支持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正确对待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后生产的商品。
(3)庞大的“垃圾山”特别是被誉为“城市矿山”的城市
垃圾中蕴藏无限的资源和能源,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因此,要最大化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垃圾资源。但在开发利用的垃圾资源时,也要
[7】谭鑫,杨柳.云南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SWOT分析[J】.生态经济,
2009(7>:135~138.
【8】程芳,谷峰.我国城市垃圾现状及其产业化前景分析[J】_科技进步
与对策,2002(5):71~72.
[9】董金狮.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D】.中国环境
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1563~1567.
[10】大蟓健次,彭永青.资源贫国日本竟是“城市矿山”大国【J】.资
源再生,2008(7):31.
【ll】王修川,董扬,杨丽华。浅谈循环经济与城市生活垃圾环境治理
【D】.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02~106.
做好垃圾处理和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环保工作,谨防在垃
圾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囫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_图文29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_图文29.Doc
【】最新搜索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_图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 The Hero in My Heart _
广东电网2011校园招聘电力系统类真题
一个伟大的演奏家和普通的演奏家真正的区别是在于
中兴培训试题-传输线路
党员公示情况表
营养师科普吃水果减肥的诀窍每日一练(4月9日)
固定成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固定成本的增加会导致盈亏临界点
那琴初中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11年
设备管理台帐(填写)
本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5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