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台湾土改对大陆土地改革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01 22:04

  本文关键词:台湾土改对大陆土地改革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改革 台湾土改 大陆土改 现代化农业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历来都将农业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农村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相对其他国家更是惊人的高,而土地制度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进行了多次的土地改革,进而实现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对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发展至今,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成为新型农业强国,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刻不容缓。而我国的台湾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台湾地区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后进入了一段相对平和的发展阶段,其推行的一系列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逐渐消灭了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让“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落实到实处,为台湾经济的腾飞贡献了巨大力量,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以此角度考虑,台湾的土地改革和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有何异同之处,台湾的土地改革是否有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的举措和思维,台湾的土地改革又有哪些走过的弯路值得大陆引以为戒。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在对比两岸各阶段土地改革过程和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展开深入研究,期望能够寻求到相关答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台湾土地改革历史阶段的总结分析,对大陆历次土地改革历程的系统梳理,对土地改革进程所遇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了台湾土地改革对于大陆土地改革的几项启发意义。本文认为,要更加科学的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改革,就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去吸收台湾和其他地区的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做法,进而发展成为新型现代化农业强国。
【关键词】:土地改革 台湾土改 大陆土改 现代化农业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研究现状9-12
  • 1.3 相关概念12-15
  • 第二章 台湾土地改革15-21
  • 2.1 土改发生的背景15-17
  • 2.1.1 日本殖民统治破坏台湾经济15
  • 2.1.2 农村土地分配制度和租佃制度不合理15-16
  • 2.1.3 政权初立,社会秩序不稳定16-17
  • 2.2 台湾土地改革的过程17-19
  • 2.2.1 第一阶段--“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17-18
  • 2.2.2 第二阶段--农地重划和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18
  • 2.2.3 第三阶段--农地释放18-19
  • 2.3 台湾土改的意义19-21
  • 2.3.1 和平土改19
  • 2.3.2 农业的集约化19-20
  • 2.3.3 土地流转制度的放松20-21
  • 第三章 大陆农村土地改革21-27
  • 3.1 土改发生的背景21-22
  • 3.1.1 经济受各种形式的战争破坏21
  • 3.1.2 土地集中于地主阶级,租佃制度不合理21-22
  • 3.1.3 新中国建立,需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2
  • 3.2 大陆农村土地改革的历程22-25
  • 3.2.1 第一阶段--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剥削22-23
  • 3.2.2 第二阶段--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下的土地共有23-24
  • 3.2.3 第三阶段--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为代表的使用权改革24-25
  • 3.3 大陆农村土改的意义25-27
  • 3.3.1 消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制度25
  • 3.3.2 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5-26
  • 3.3.3 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加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26-27
  • 第四章 现阶段大陆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27-32
  • 4.1 土地所有权不明确27-28
  • 4.2 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28-29
  • 4.3 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缺陷29-30
  • 4.4 土地审批制度不合理30-31
  • 4.5 土地监察制度实施困难31-32
  • 第五章 台湾土改对于大陆农村土地改革的启示32-36
  • 5.1 建立归属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32-33
  • 5.2 土地改革制度要有一个稳定的框架33
  • 5.3 土地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3-34
  • 5.4 土地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赢34-35
  • 5.5 土地改革需要详尽的法律法规做基础35-36
  • 第六章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0-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萍;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环境代价台湾经济[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年04期

2 檀江林;大地震后台湾经济前景不容乐观[J];台声;2000年01期

3 ;台湾与大陆贸易额创新高[J];中外鞋业;2000年09期

4 杨建明;;震后复苏台湾经济全速前进[J];财经界;2000年01期

5 陈克明;世纪末的台湾经济产业升级任重而道远[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1年02期

6 陈文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台湾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1年01期

7 蒋成;影响台湾经济走出低谷的四大病因[J];两岸关系;2001年09期

8 张丽芳;民进党执政一年台湾经济回顾与评估[J];台声;2001年07期

9 王鹏;美国“9·11”事件对台湾经济的影响[J];厦门科技;2001年06期

10 刘建兴;台湾经济开始下沉——台湾经济回顾与展望[J];统一论坛;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振良;;略论明清时期晋江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薛军力;徐鲁航;;台湾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高群服;;浅谈台湾传统产业——借鉴和启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莫世祥;;台湾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演进[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梁永郭;;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启示[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刘国深;;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代序[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徐晓望;;论荷据时期台湾市镇的性质[A];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C];2009年

9 周翔鹤;;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惠敏;;台湾标准与验证及其启示[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啊宽 本报记者 林恒雄 杨宏生;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商机何在[N];中国商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杜榕;台湾精品18年打造“黄金圣衣”[N];人民日报;2010年

3 张漪;台湾名品城:南京的一段“家国故事”[N];新华日报;2010年

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 石正方;陆资纾困台湾经济[N];团结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高杨;不应让“反陆”情绪绑架台湾经济[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炜娜;是谁绑架了台湾经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7 本报记者 任成琦;“薪无力”让台湾物价显得“压力山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8 任成琦;台湾物价“压力山大”[N];团结报;2014年

9 特约记者 孙立极 发自台北;台湾更需要“三通”[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石莹;赵卫;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明阳;国际劳务流动视角下台湾外籍劳工问题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曾文利;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吴聘奇;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蔡明典;台湾地区信息家电零售业结构、企业营销行为与经营绩效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Y,

本文编号:955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55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f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