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生产关乎到农业整体布局、棉区经济发展和农户收益,自2014年起我国在新疆启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对于其余九个棉花主产省给予定额补贴。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对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是基于我国棉花补贴政策改革试点、棉花种植业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技术效率、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转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利用HP滤波法分析了我国棉花播种面积波动周期,运用生产规模指数PSI分析了棉花生产布局变迁过程,同时我国棉花生产面临着种植比较效益不降、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本文基于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10个棉花主产省(自治区)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旨在探讨中国棉花TFP变动的增长来源并考察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地域差距,基于棉花生产布局变迁过程将1978-2013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全国三大棉区,即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有阶段性波动特征,经历了先迅速上升后逐渐下降,并且近年来增速趋缓甚至出现负值。从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来看,技术进步变化是重要因素,而技术效率基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同向变动。同时,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动在各棉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黄河流域棉区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先增后减,而西北内陆棉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正增长,长江流域棉区相较其他两个棉区波动更加复杂,经历了先减后增最后下降,并且通过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各省TFP的增长率对播种面积变动有滞后影响。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σ-收敛趋势不明显,各产棉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差距较大,但条件β收敛的回归系数显著,各主产区将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新疆棉区相较其余两个棉区技术效率更高,选择在该地区试点目标价格补贴能够更好地发挥政策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本文得出的结论,同时结合我国棉花补贴政策的变迁,提出有利于提高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具体建议,优化我国棉区布局结构,依据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针对性的提出地区差异化对策,积极实施提升棉花科技水平行动。
【关键词】:棉花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326.1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技术路线13-14
- 1.4 论文框架14
- 1.5 创新及不足14-16
-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14-15
- 1.5.2 不足之处15-16
- 2 文献综述16-24
- 2.1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简析16-17
- 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17-21
- 2.2.1 索罗余值法17-19
- 2.2.2 随机前沿分析法19
- 2.2.3 数据包络分析19-21
- 2.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21-24
- 2.3.1 国外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21
- 2.3.2 国内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21-24
- 3 中国棉花的生产波动及存在问题分析24-34
- 3.1 中国棉花生产波动分析24-31
- 3.1.1 棉花播种面积的波动分析24-26
- 3.1.2 棉花产量的波动分析26-29
- 3.1.3 我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29-31
- 3.2 我国棉花生产波动中存在主要问题31-34
- 3.2.1 棉花比较效益下降31-33
- 3.2.2 棉花用工强度高机械化程度低33-34
- 4 我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34-45
- 4.1 模型与变量34-36
- 4.1.1 DEA-Malmquist理论模型34-35
- 4.1.2 数据与变量选取35-36
- 4.2 棉花主产区技术效率分析36-37
- 4.3 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动态分析37-43
- 4.3.1 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比较37-39
- 4.3.2 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39-42
- 4.3.3 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收敛性分析42-43
- 4.4 全要素生产率与棉花播种面积的关系分析43-45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45-48
- 5.1 研究结论45-46
- 5.2 政策建议46-48
- 参考文献48-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东模;一种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纯利润生产率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5年03期
2 张德霖;论生产率的内涵[J];生产力研究;1990年06期
3 张德霖;生产率的系统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年12期
4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7年01期
5 杨丹;戴昌钧;;我国生产率研究的现状解析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1期
6 熊鸿军;李再跃;陈香;;关于生产率研究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7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8 王立成;牛勇平;;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10 马天乐;刘璨;;中国林业总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J];林业经济;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丹;产业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差异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3 潘江;典型手性药物砌块酶促合成过程生产率强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子桥;黑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申春骏;延边州耕种型农业机械效率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3 申婷;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叶良益;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莹莹;金融错配、所有制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王建科;碳生产率改进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8 孟令久;信息化影响我国服务业生产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唯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欧阳婉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0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7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