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非农就业能力、城市融入与农地流转

发布时间:2017-10-05 02:34

  本文关键词:非农就业能力、城市融入与农地流转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城市融入 农地流转 结构方程


【摘要】:主流观点和政策导向均强调通过农地流转集中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最终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而农地流转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决定着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空间。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方面农地流转率并未跟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另一方面,农地流转多数在于“亲缘”、“地缘”关系之间发生,签订正式书面合约的更是少数,这种缺乏彻底性、稳定性的农地流转所伴随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彻底改变,故难以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其根本则源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彻底,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闲时务工,农忙务农”的兼业化行为,以及农户家庭内部“强者务工,弱者务农”的兼业化分工,绝大部门劳动力并未有效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进程。而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城市融入的最关键个人因素乃是其非农就业能力。因此,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城市融入与其农地流转行为之间关系研究,是促进农地流转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课题。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科学体系。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及其城市融入出发,建立就业能力、城市融入与农地流转的逻辑框架,试图阐述农村劳动力市场作用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内在机理。本研究以广东省部分农村劳动力为问卷调查和访问对象,利用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非农就业能力、城市融入与农地流转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对其农地流转倾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非农就业能力包含的职业认同、就业技能以及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影响非农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三个维度均对农地流转产生显著正向作用;(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决定其职业选择,即能否参与非农就业,并且越是选择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其农地流转的可能性越高;(4)非农就业能力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城市融入起着显著促进作用;(5)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与其非农就业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就业能力对城市融入影响的过程,就业稳定性则发挥着负向的调节作用;(6)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对其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影响;(7)在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过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农地价值感知起着主要中介作用。可见,一方面,强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素养,丰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实施农地流转具有积极作用;其二,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工作,推进其就业能力提升中的高质量稳定就业,提供其融入城市的生活保障和解除其后顾之忧,对于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离农又离地”发挥着重要影响。此研究从建立了“就业能力——城市融入——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有益探索,对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农地流转集中,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城市融入 农地流转 结构方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F32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2.3 研究对象11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1-12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研究思路12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4.1 研究方法12-13
  • 1.4.2 技术路线13-14
  • 1.5 创新点14-15
  •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15-22
  • 2.1 概念界定15
  • 2.1.1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转移劳动力15
  • 2.1.2 农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15
  • 2.1.3 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15
  • 2.1.4 农地流转15
  • 2.2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15-18
  • 2.2.1 农业领域的影响因素16-17
  • 2.2.2 非农领域的影响因素17-18
  • 2.2.3 简要述评18
  • 2.3 就业能力研究综述18-19
  • 2.3.1 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18-19
  • 2.3.2 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19
  • 2.3.3 简要评述19
  • 2.4 城市融入研究综述19-20
  • 2.4.1 城市融入的研究回顾19-20
  • 2.4.2 简要评述20
  • 2.5 综合评述20-22
  • 3.非农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理论分析22-32
  • 3.1 就业能力——职业选择——农地流转:一个分析模型22-25
  • 3.1.1 假设条件22-23
  • 3.1.2 分析模型23-25
  • 3.2 就业能力——城市融入——农地流转:逻辑推演25-32
  • 3.2.1 就业能力对城市融入影响分析:以就业稳定性为调节变量25-29
  • 3.2.2 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分析:以农地价值感知为中介变量29-32
  • 4.数据来源与变量测度32-43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32-33
  • 4.1.1 数据来源32
  • 4.1.2 数据处理32-33
  • 4.2 关键变量测度33-43
  • 4.2.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测度33-39
  • 4.2.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稳定性的测度39
  • 4.2.3 农村劳动力城市融入构念的建构39-41
  • 4.2.4 农地价值感知构念的建构41-42
  • 4.2.5 农地流转及相关变量的测度42-43
  • 5.实证检验与分析43-55
  • 5.1 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检验与分析43-47
  • 5.1.1“就业能力——职业选择——农地流转”的实证检验43
  • 5.1.2 就业能力各因子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检验43-44
  • 5.1.3 结果与分析44-47
  • 5.2 就业能力对城市融入影响—以就业稳定性为调节变量47-52
  • 5.2.1 就业能力对城市融入影响的实证检验47-48
  • 5.2.2 就业稳定性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48-50
  • 5.2.3 结果与分析50-52
  • 5.3 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以农地价值感知为中介变量52-54
  • 5.3.1 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检验52
  • 5.3.2 农地价值感知的中介作用检验52-53
  • 5.3.3 结果与分析53-54
  • 5.4 本章小结54-55
  • 6.结论与展望55-58
  • 6.1 研究结论55
  • 6.2 对策思考55-57
  • 6.2.1 提升就业能力,,促进转移就业55-56
  • 6.2.2 推进城市融入,实现有效流转56-57
  • 6.3 研究展望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6
  • 附录A 农村劳动力调查问卷66-70
  • 附录B 硕士研究生攻读阶段参加科研情况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罗明忠;刘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肖端;;土地流转中的双重委托—代理模式研究——基于成都市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5年02期

4 肖云;邓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困境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郜亮亮;黄季q;冀县卿;;村级流转管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12期

6 李景刚;高艳梅;臧俊梅;;农户风险意识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11期

7 吴鸾莺;李力行;姚洋;;农业税费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基于状态转换模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7期

8 盖庆恩;朱喜;史清华;;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年03期

9 石敏;李琴;;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分析——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01期

10 孟凡强;吴江;;我国就业稳定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74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74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