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镇失业率的增加以及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城镇收入的预期逐渐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将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家庭内部分工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妇女及老人的留守,以及一些高龄农民工的回流。农村留守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大大的增加了农村的就业压力。本文以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为典型案例,基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成因。同时借鉴贝克尔家庭分工理论中关于家庭分工所遵循的原则及其目的以及托达罗的人口流动决策理论,阐明了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结构特征。综合运用家庭分工与社会分工理论,分析了留守劳动力存在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影响留守劳动力就业的相关因素,探索了稳定留守劳动力就业的方法,同时探寻了能够解决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负面影响的路径。留守劳动力的存在对农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部分人群主要包括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主要承担着子女教育、照料老人以及从事一些农业生产等活动,有利于家庭的稳定;而老人的留守则有利于降低外出务工子女的生活压力,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稳定作用。这部分人群的留守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部分人群,本文主要提出要发展农村合作社并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以及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普及的对策建议。留守劳动力的存在对农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留守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使得部分留守劳动力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们无事可做,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对农村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提出大力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旅游业带动就业,同时,根据他们的特征,提出要推动灵活就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利用好他们的空闲时间,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最后,通过对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稳定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留守劳动力给农村带来的人力资源优势。
【关键词】:农村留守劳动力 分工 就业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前言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3
- 1.3.1 国外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12-13
- 1.3.3 国内外灵活就业研究评述13
- 1.4 创新之处13-15
- 第二章 留守劳动力就业的理论分析15-22
- 2.1 相关概念界定15-16
- 2.1.1 留守劳动力15
- 2.1.2 灵活就业15-16
- 2.1.3 农民合作社16
- 2.2 理论基础16-18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16-17
- 2.2.2 贝克尔的家庭分工理论17
- 2.2.3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决策理论17-18
- 2.3 本研究的理论体系18-21
- 2.3.1 上述理论的借鉴18
- 2.3.2 本文的理论框架18-21
- 2.4 小结21-22
- 第三章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22-29
- 3.1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基本情况22-23
- 3.1.1 江苏省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22
- 3.1.2 江苏省农村分性别、分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组成22-23
- 3.2 江苏农村留守劳动力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23-25
- 3.2.1 江苏省与全国在留守劳动力在量上的对比23
- 3.2.2 江苏省与全国在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构成比较23-24
- 3.2.3 江苏省与全国在农村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的比较24-25
- 3.3 江浙粤三省农村基本情况比较分析25-26
- 3.3.1 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上的对比25
- 3.3.2 农村性别比例上的对比25-26
- 3.3.3 农村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的对比26
- 3.4 江苏省省内三大区域的对比26-27
- 3.4.1 三大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对比26-27
- 3.4.2 三大区域年末城镇失业率的对比27
- 3.4.3 三大区域教育方面的对比27
- 3.5 小结27-29
- 第四章 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成因分析29-48
- 4.1 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成因29-32
- 4.1.1 社会分工造成江苏省劳动力的留守29-31
- 4.1.2 家庭分工与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结构特征31-32
- 4.2 留守劳动力的绩效分析32-35
- 4.2.1 留守劳动力存在及其意义32-34
- 4.2.2 留守劳动力的负面影响34-35
- 4.3 影响江苏省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的因素35-37
- 4.3.1 历史因素35
- 4.3.2 制度因素35-36
- 4.3.3 经济因素36-37
- 4.3.4 其他因素37
- 4.4 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方差分析模型37-39
- 4.4.1 单因素随机试验37-39
- 4.4.2 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39
- 4.5 方差分析39-44
- 4.5.1 数据说明39-40
- 4.5.2 单因素方差分析40-44
- 4.6 实证分析44-48
- 4.6.1 模型介绍44-45
- 4.6.2 结果分析45-48
- 第五章 稳定江苏省留守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48-56
- 5.1 推动灵活就业的发展48-49
- 5.2 分别针对留守劳动力中三部分人群提出的具体对策建议49-56
- 5.2.1 留守老人49
- 5.2.2 留守妇女49-52
- 5.2.3 高龄返乡农民工52-56
- 第六章 结束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后记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莉萍;;“以人为本”和谐思想与福建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2 康芳民;;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对“留守妇女”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1期
3 刘卫华;王明春;;新农村视角的留守妇女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4 张鹏飞;;论华夏乡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境遇及拓业佳途[J];未来与发展;2009年08期
5 杨静如;;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2期
6 黄真;;毕节地区农村少数民族留守妇女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1年02期
7 许红缨;董宇;;江西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老区建设;2011年06期
8 王俊文;段佩君;;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留守妇女”参政议政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九江市A镇为例[J];农业经济;2012年07期
9 王微;王璐;;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以秦皇岛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3年19期
10 言明;;留守妇女:何时“拨云见日”[J];东北之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阮萃;南宁“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丁仁能;为留守妇女多做实事[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邢志刚 李先昭;“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段利梅 刘素贞 记者 苏建军;10万留守妇女建濮阳新农村[N];中国妇女报;2006年
5 记者 宋利彩;代表委员建言改善留守妇女生存状况[N];中国妇女报;2007年
6 记者 王永钦;农村牧区留守妇女身心俱疲[N];中国妇女报;2007年
7 樊建华;民乐:“留守妇女”创业忙[N];甘肃日报;2007年
8 李俊辉;合水县万名留守妇女闹春耕[N];陇东报;2007年
9 杜刚 刘军岐;新和留守妇女当种田“科技家长”[N];农民日报;2007年
10 高志伟邋王佩合;后峪子村:留守妇女劳动协会实现生产互助[N];农民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飞龙;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思想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刘晓;留守妇女生存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闫青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的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董宇;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角下的江西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丹;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秦雪漫;关于固镇县“留守妇女”情况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7 段佩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8 和桂录;留守妇女互助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施晓娇;盘锦市留守妇女村务参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刘佳;个案工作介入留守妇女家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80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80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