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15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发布时间:2016-08-24 13:10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李莺莉;,“城市病”内容提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农;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经济;生态化转型;农村城镇;DOI:10.13246/j.cnki.iae.;一、引言;2013年底,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遍布内地的31个省份,覆盖游示范点达到359家,;了农业的各种业态;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李莺莉

*

*

,“城市病”内容提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农村病”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型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生态化转型的巨大“环保产业”压力。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作为和“朝阳产业”发挥了其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加速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反生态”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根本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生态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生态化转型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生态化转型不仅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新型城镇化“五朵金花”的现实导向。成都乡村旅游转型案例说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途径、环保技术为支撑,满足乡村发展的生态经济需求,深化绿色乡村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经济;生态化转型;农村城镇化

DOI:10.13246/j.cnki.iae.2015.06.005

一、引言

2013年底,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约占全国出游总量的30%;全国农业旅

遍布内地的31个省份,覆盖游示范点达到359家,

了农业的各种业态;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有170多

万家,营业收入达2800多亿元,带动超过3000万农民受益。

十八大后城镇化发展再次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概念得到广泛关注。我国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农村城镇化,对实现农民就地和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

随着我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提升为

“促销费、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地位得以上升;从扩“转方式、,到调结构”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愈内需”

”、“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凸显。乡村旅游从“农家乐

“休闲度假农庄”的农民自发经济,到的聚集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带来了

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改善。“三农”乡村旅游为解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经济成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截止

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

19.陶建平,2008(9):74~77陈新建.粮食直补对稻农参与非农劳动的影响分析:基于湖北309户农户入户调查的分析.经济问题,

(作者单位:霍增辉: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310018;杭州,

430073;吴海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丁士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责任编辑:张

“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城项目来源: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助课题

(编号:201404)相关成果镇化背景下湖北省乡村旅游聚集优化研究”

*

—29—

要作用。旅游经济的强大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

展协调能力,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

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文献梳理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

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被业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界普遍接受。乡村旅游的研究随着二十多年的实截止2013年4月,中国知网中以践发展逐渐增多,

“乡村旅游”为篇名进行检索结果达6934条。其

2006年相关文献出现井喷式增长;2009—2011中,

年发表文献数量达顶峰,约976篇。其研究主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卢小丽,2014)。在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关系研究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新兴产业,对振兴农村

“三农”经济、解决问题、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2013)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张媛,

(二)乡村旅游经济与生态化转型

自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之后,产业生态化思想迅速萌发。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也从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探讨,逐步转入涵盖

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制度及组织和管理等理念、

方面的综合研究,涉及到工业、农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生态化转型较多。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化转型也得到关注。高大帅(2009)的深入,

从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启示入手,在微观、

中观、宏观上分析了如何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明庆忠(2010)认为低碳旅游与旅游产业生态化具有一致的本质,核心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构造旅游产业系统并形成物质、能源输入输出平衡的旅游产业价值连的全过程生态化。低碳旅游应该成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成英文等(2013)论述了旅游转型的概念和框架,说明了旅游转型的内容包括市场转型、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宏观视角转型,尤其指出转型不等于升级。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生态化转型,说明需要在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中加入生态要素,实现生态要素的内生化,从2006),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刘思华,重组乡村旅游经济系统的生态要素,协调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城市病”“农村病”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与问题

日益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催化作用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生态化转型的压力。乡村

兼顾目的旅游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社会、环境等目标,在乡村旅游自然生态和地经济、

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基础上完善旅游功能,实现对当地资源的深度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改善社区及当地居民经济、社会状况,同时满足城市游客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需要。

(一)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环保产业”长期以来,旅游业作为和“朝阳产

业”的普遍共识,使人们容易忽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对环境和乡村资源造成的破坏。乡村旅游资源所依赖的乡村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加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延续传统的—30—

城镇化发展方式,会带来相应的生态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自然环境改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护意识淡薄、财

外出务工等原因,造成村落“老龄化、空巢力不济、

“自然性颓废”。农村规划无序性以及居民的化”

居住条件的改变,无序拆旧建新造成农村村落格局“自主自建性破坏”,风貌也降低了乡村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生态价值。归根到底,其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人和自然之间的良性关系是生态经济的内在特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反生态”现象制约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化转型道路。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走向与发展质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以生态外生为特征,排除生态要素的传统增长道路,是乡村旅游不可持续的重要根源(刘思华,2014)。将生态要素排除在发展框架之外的传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化正面临严重危机,必将被新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所取代。因此,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的大趋势,解决人、社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协会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调发展,是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

(二)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导向

乡村旅游产业传统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餐饮和住宿是基础。一方面,产业要素和产业链不完善。娱乐活动单一,交通设施不便,旅游者可进入性差,帮助旅游产业提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行业和部门如科技推广服务、信息服务等还基本是空白,因此更谈不上乡村旅游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了。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够优化,产业层次水平低。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链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劳动力“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因素,乡村旅游发展与第一产业农业经济的联系相对紧密,除了农业资源的初级展示和观赏外,

农业、林业、牧业等产品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乡村

旅游与当地经济产业难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关联程度普遍较低。

可见,割裂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非生态化的,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旅游城镇群落的发展,需要妥善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

要提升求。在追求数量和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下,资源利用的品质和资源的生态价值。生态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求,

2006)。因此,绿色先行(刘思华,乡村旅游生态化

转型应该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可以妥善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由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以乡村旅游城镇集群为产业基础,由乡村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推动的城镇化过程,使乡村地区的产业支撑、生活方式、人居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乡”“城”面实现由到的转变,在解决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解决就业上成为实现农民利益保障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四、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经验借鉴

“花香农居、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以幸福梅林、

“五朵金花”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著名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充分揉合了生态化持续发展

的理念,融合了乡村风光、居所、文化、民俗风情、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要素,在结合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成为典型。其实践过程很好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保护的朴素生态关系,平衡了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优点,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创新开发,为解决城乡割裂、提高农民福祉起到借鉴作用。

(一)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设计

“五朵金花”不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旅游开发中始终贯穿“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作支撑,以旅游为载体,以市场为主导”的总体工作思路。规划在特色花卉产业的基础上设计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产品,促进旅游资源、土地资源、花卉资源、水资源等合理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保护

自然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打造“世界现

代田园城市”已成为成都市的口号,力图高度融合让广大群众既享受高品质的城市城市和农村优点,生活,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

(二)因地制宜,完善村落功能

“五朵金花”创新思维,利用其农村地缘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良动。三圣乡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注重突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出蜀文化民居风格,

个景区。为使“五朵金花”更加自然、生态、有序,积极引导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学校、农贸市场、社区公共服务站、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落宜居功能。同时为避免同质化发展、丧失村落资源的吸引力,突出村落旅游特色功能,打造主题村。“花香农居”落成为以发展盆花、鲜花和旅游业;“幸福梅林”为主导的景区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

—31—

;“江家菜地”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业以认种的方

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东篱菊园”互动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

“环境、;“荷规模,开成了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塘月色”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

开发的艺术村。

(三)景观打造,提升生态技术运用

“五朵金花”注重景观打造,并按照城市化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完善服务配套。一是基础设施现代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化。按照整体规划,

等生活设施绿色标准,完善乡村信息、光纤、卫生、服务等基础建设。锦江区政府和三圣乡政府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井然有序,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企业和农户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修农居、新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营性项目。二是农房改造景观化。

“宜散则散,按照宜聚则聚”的原则,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对农房进行设计改造,加强局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形成川西民居与仿欧建筑交相辉映的靓丽风景线。三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迁建牛王庙,举办梅花节、菊博会等,形成吸引人气、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四)统筹发展,优化产业融合

“五朵金花”依托城郊优势,积极统筹城乡发展,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旅一方面,做大观光休闲农业,实现旅游游发展模式,

业与农业的交叉和渗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添传统农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花香农

,“荷塘月色”,“东篱菊居”花卉艺术节水岸经济,“幸福梅林”园”的养菊、赏菊、品菊基地的梅花规

,“江家菜地”模种植的“市民认种”模式,共同打

“一村一景一业”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完善“食造

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五朵金花”300余家农家乐,要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另一方面,做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了东篱菊园、红砂花乡等7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大力发展花卉种植、设施化大棚栽培等产业。同时成功引进成都维

上海大地、台湾汉高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生、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层次。实现

就地市民化,保证农民失地不了农民离土不离乡、

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农民除了拥有良好的生态

居所和生活环境外,还拥有种田收入、农宅出租的租金、经营农家乐或到村里龙头企业打工赚取的薪金、土地流转后土地入股的分红等多种经济来源,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

(五)融合文化要素,深化生态内涵

“五朵金花”改变了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重点突出川西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精髓,构建了5个独树一帜的生态主题景区,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这种以乡村为舞台、以生态美景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了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附加值。同时为成都积极整合文化艺术人才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平台,建设了创意村、画家村、雕塑村、摄影村、民俗村等五个主题艺术着力打造“三圣花乡”国际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村,

首家现代创意博物馆成为知名设计师打造视觉盛宴的平台,随后举办的国际、国内各种汽车赛事及大品牌汽车试驾试乘活动,带动了运动汽车休闲业。这些创新大大提升了景区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观赏性,挖掘了持续发展的蕴意。

五、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创新发展建议

要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

“反生态化”现象,需要充分意识到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将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构建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经济体系出发,及时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32—

需求

保留原有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也是目标,因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为

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以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为核心,满足生态

村旅游服务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应该是对原有乡村旅游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有效挖掘,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独特的乡村文化原真性,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得其产业带动性更有效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乡村经济城市化发展,而应该以生态经济全力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农理论为指导,

努力探索乡村旅游经济创新转村生态文明建设,

型,才能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经济本身

带来的二次生态伤害给出解决良方。青山绿水是天然财富,是人民的生态福祉,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旅游绿色创新转型是实现生态梦想的生动实践。

(二)以旅游特色城镇建设为导向,实现生态转型

乡村旅游经济各要素由于本身所依托的乡村旅游资源区位不同,往往自发形成、功能单一、空间难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分散,

应。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在初级阶段徘徊,以解决贫困为主要目标,无从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小村落为单位的自然生态系统无法消化大量外来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物质消耗,增加生态成本,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乡村旅游发展多以自然村寨为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受其地理位置限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适当集中规划和调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一协调,产生具有特区域的功能,色的旅游城镇,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区和发展当地2011)。经济的积极性(张殿恩,

旅游特色城镇建设,实现生态化转型需要打破原有关联乡村、关联企业之间彼此孤立和分离状态,各城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协调统一,从而克服空间分散性。各个旅游特色城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以特色旅游产业为主体、以明星产品

将乡村旅游实业不断聚集,形成一批极具为龙头,

地方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旅游群落,从而发挥出

外部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效益,产生集群溢出效应。

旅游城镇特色建设表现在诸多方面的生态创新。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形成梯队。虽然区

但提供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所侧域内农家乐众多,

重,或参与、或休闲、或娱乐、或表演、或文化;二是区域旅游产业链相互融合和延伸。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循环经济、城市旅游相结合,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方面拓展形成旅游网络,促进旅游业向更深更广转型,带动乡村经济、环境和文化发展,提高乡村社区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素质;三是区域间乡村旅游优化需要充分借助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从地域文农村建设,

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实现城镇化中的“乡。加强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村性”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调整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充分保护。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使用生态交生态能源和生态建筑,乡村具有良好和鲜通网络、

明的人文生态标示,社区和睦,人地和谐。以重点坚定实施旅游与城镇发展、旅游村镇辐射为依托,

与农村同步的一体化机制建设,形成旅游业各要素2013)。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健康体系(刘海波,

(三)以环保技术为支撑,深化绿色乡村发展“生态是永恒的经济”、“永恒的生态才是真正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的美丽”

弱共存的现实,要求乡村旅游发展承担保护生态环

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秉持“和谐”理念,坚持“低碳”发展,提升品质,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对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化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自然资源的生态技术运用,提供低碳环保产品,鼓励游客自己动手做饭、节水节电,改变每天更换毛巾的业界惯例;室内装潢和设施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当地农家旧家具,利用沼气、太阳能等资源发电,蓄水池承接雨水、循环使用;对于乡村风土人情等人文资源的开发注重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结合,深

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入挖掘人文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实基础。必须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经济绿色创新转型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宜游乡村的绿色目标,大力推进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

—33—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5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_李莺莉等内容。

12

 

 

下载地址:15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_李莺莉.Doc

  【】

最新搜索

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_李莺莉

2015年中考政治考纲

国际标准酸沉降监测系统

合伙形式私募基金份额转让与个人所得税的筹划

工业空间集聚指数及其在上海的应用

日本侦察力量总结

10kV配网工程设计

孩子感冒加重的症状表现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词语复习

周总理题词大版票资料_图文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01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