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858 生态学杂志 第34卷 第3期
经过数据图的线性分析和多次试算,碳排放量的平滑系数α=0.3;由于2010和2011年引黄灌区2011),银川市农作物减产明显。为避免预估结果受重度干热风、低温等影响(张学艺,2010;李红英,受偶发因素的影响,故对2010与2011年不予考虑,取碳吸收量的平滑系数α=0.4,经过二次平滑得出碳吸收量与碳排放量预估方程:
碳排放预估量从2013年的11148.04×104t增长
到2017年的15711.72×104t,年均增长1140.92×104t,年均增长速率8.96%,年均预估增速比研究期间实际增速有所下降。银川市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将会处于高基准、低增长阶段(图5b)。研究期间,银川市碳排放总量年均增加1468.71×104t,按此增长速
度预估,2017年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8055.5×104t,
^y^y2012+T(输入)
=154.57+6.80T(1)式中,T2012为从基期+T(输出)
=100072012.年到预估期的期数12+1140.92T。银川市(2)
未来量呈现上升趋势2013—20175年的碳吸收与碳排放预估量见图年的未来5年5。2017长率为年的,从2013年的,银川市碳吸收预估161.34×1044
4
t增至
3.96%。188.47由此可见×10t,年均增加,银川市未来6.78×105年碳吸收t,年均增潜力较大(图5a)。研究期间,银川市碳吸收总量年均增加5.29×104收总量将达到188.55t,按此增长速度预估×104,2017年碳吸于干旱区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t,与预估结果较吻合、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由,
导致碳吸收库具有易波动性,预估结果不排除有出入的可能性
。
图Fig.5 5 银川市未来sioninEstimatesYinchuanof5年的碳吸收与碳排放预估量
fromcarbon2013sequestrationto2017
andcarbonemis?预估总量少了2434.78×104银川市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3%,t。2006—2012银川市“十二五年期间”规,划末期经济年增长率为12%,比研究期间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放缓,能源消耗与碳排强度下降,碳排放总量理应随之下降。3 结 论
本研究借助物质流分析模型,探索了CO,并运用指数平滑2在银
川市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法对银川市未来5年碳源/汇进行了非预测性的估计,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间出现了不和谐(1)近几年,银川市城市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碳吸收总量,
增长不稳定,碳排放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量要远高于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碳滞留量过度膨胀,增汇减排任务亟待解决。
收库,(2)碳汇空间受非绿色用地挤压湿地和农田是银川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吸
,碳吸收量增长缓慢。在湿地、农田生态系统中,人工湿地、湖泊与沼泽是主要的碳吸收湿地;玉米、水稻和小麦是主要的
固碳农作物。湿地和农田是银川市未来主要的增汇空间。由于银川市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对自然条件敏感,农作物产量极不稳定,碳吸收量波动较大大碳源(3),碳排放量增长迅速能源。
、交通和建筑是银川市经济系统的三
。原煤、原油和天然气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能源,其中原煤消耗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原油和天然气,银川市煤化工、小片域煤发电、煤供暖系统是原煤消耗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银川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公路货运成为主要的碳排放交通方式。人口数量的增长,住房需求的加大,施工建筑碳排放量较多。工业、交通和
建筑是银川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减排的重点领域。
头,年均保持(4)未来3.96%5年,银川市碳吸收预估量呈上升势
的增长率,碳吸收潜力与前景较
: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859
祁兴芬.2012.低碳背景下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33(2):253-256.
田 云,张俊飚.2013.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自
然资源学报,28(8):1298-1309.
王 静,冯永忠,杨改河,等.2010.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
源/汇时空差异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1):195-200.
吴宜珊.2013.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核算研
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徐建华.2002.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
好。碳排放预估量增加速度比较快,预估年均增长1140.92×104t,年均预估增速比实际增速有所下降,银川市碳排放量将会处于高基准、低增长的阶段。
参考文献
鲍云樵.2010.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外能源,
15(3):9-18.
董坤涛.2011.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2007.1981—2000年中国陆地
植被碳汇的估算方精云812.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7(6):804-,刘国华,朱 彪,等.2006.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
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方精云53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6(6):,-朱江玲543.
,王少鹏,等.2011.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
确定性.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1(10):1385-1395.冯 蕊CO,朱 坦,陈胜男,等.2011.天津市居民生活消费
2排放估算分析.中国环境科学,31(1):163-169.何力涛[EB.2014.银川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侯学会xwzx/,牛/OL].ycxw 铮/[szxw2014?4?28].,黄/ 201403妮,等/t20140331_47512.http://www.ycen..2011.基于RS和html.
com.cn/GIS的无锡
市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遥感技术与应用,26胡江红(5):,於605 -香612.
.2010.指数平滑法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商
界,20(8):280.
黄和平,毕 军,李祥妹,等.2006.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
质输入与输出吸收与排放分析.生态学报,26(颉 2578鹏,蔺海明-2586.
8):,黄高宝,等.2009.河西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汇的时空差异研究.草业学报,18(4):224-229.雷红鹏,庄贵阳,张 楚.2011.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
略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李红英[EB.2011./OL].2011[2014?7?8].年小麦全http:生育//期www.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李家洋temnxnw.com.cn/I?,/63563.陈泮勤,aspx.
葛全胜,等.2005.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
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地球科学进展,20(4):371-377.
李俊艳.2013.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建设发展研究.
时代金融,(2):202-203.刘 琰.2010.低碳生态城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未
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发展研究,17刘 35源-,41.
(5):李向阳,林剑艺,等.2014.基于LMDI分解的厦门
市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学报,34(9):2378-米 2387.
楠,卜晓燕,米文宝.2013.宁夏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碳
汇功能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7(7):52-55.
版社.
徐云平,朱 磊,周志忠.2014.宁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
带”战略支点.新西部:74.
杨制国叶祖达(硕士学位论文.2013.内蒙古自治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核算研究
.2011.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城乡生态绿地空
.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城市规划,35(2):32-37.
袁再健,张京京,付亚男.2012.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
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水土保持通报岳广阳206,32(6):,-赵210.
林,赵拥华,等.2010.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
碳通量研究进展.冰川冻土,32(1):166-174.
张德南,张心艳.2004.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系数的确定.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5(1):79-80.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等.2010.江苏省1996年至2007
年碳排张学艺768-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资源科学,32(4):赵艳//.www.2010.775.
nxnw.小麦干热风监测com.cn/Item[EB/1822./OL].aspx.
[2014?7?8].http:
OL]..2014.赵荣钦iang,/刘2014[2014?5?11].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世界平均值 英/0510http://www.tanpaifang.com/[tanjil?EB/
,丁明磊/32099.,等html.
.2010.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
源/汇研究.河南农业科学,(7):40-44.
周 陶,高 明,谢德体,等.2014.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碳
源36(1):/汇特征及碳足迹分析96-102.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周广胜,王玉辉,白莉萍,等.2004.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
Biello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气象学报IPCC.文摘D(陈铎译:34-37.
).2014.Cancitiessolve,global62(5):warming?692-707.英语
Zhaories.2006.forestsM,KongIntergovernmental2006IPCCGuidelinesforNationalGHGInvento?
ZH,EscobedoPanelFJ,onetClimateChange.
ronmentaloffsettingManagementusein,Hangzhou,al.2010.Impactsofurban
91:807-813.China.JournalofEnvi?作者简介 裴银宝,男,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从事生态经济与生态评估。E?mail:nxdxpeino@163.com责任编辑 王 伟
本文关键词:银川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碳吸收与碳排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2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