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坝上高原豆科作物固氮培肥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坝上高原生态经济型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农业大学》 2009年
冀西北坝上高原豆科作物固氮培肥效应研究
张培娜
【摘要】: 本研究针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客观实际,以张北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六种豆科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六种豆科作物的产量、土壤氮素含量、固氮酶活性、固氮量、根系分布情况等,进一步阐述其经济效益,经过综合比较选配适宜该区种植的豆科作物。其主要结论如下: 1.第一年在不同的施肥水平下,将施氮量与六种豆科作物经济产量进行二次方程拟合得到苜蓿、蚕豆、豌豆、大豆最高经济产量施肥量分别为纯氮91.64kg/hm2,50.78 kg/hm2,35.65 kg/hm2,189.88 kg/hm2,理论最高经济产量分别为4203.74 kg/hm2,1859.97kg/hm2,2359.02kg/hm2,3204.77kg/hm2。一粒传与红芸豆的经济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连作4年后,六种豆科作物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平均经济产量按苜蓿、蚕豆、红芸豆、一粒传、豌豆、大豆的顺序依次降低。 2.各小区种植豆科作物后土壤氮素含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第一年种植六种豆科作物后各小区的土壤氮素含量变化不大,集中在1.0g/kg-1.2g/kg,第二年种植后苜蓿、蚕豆、大豆的土壤氮素含量明显的高于第一年处于1.4g/kg-1.8g/kg之间,豌豆和红芸豆比第一年稍有增加,后两年种植后土壤氮素含量较前两年都有下降。苜蓿、蚕豆、大豆、豌豆、红芸豆这五种豆科作物种植后土壤中氮素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一粒传的土壤氮素含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在连作的第四年分别在六种豆科作物的开花期测定固氮酶活性。经测定分析得知蚕豆和苜蓿的固氮酶活性较高,分别为20.6479 umolC2H4·min-1·区-1、20.1262 umolC2H4·min-1·区-1,红芸豆和大豆的固氮酶活性较低。六种豆科作物固氮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蚕豆的根瘤干重最高,与其它五种豆科作物差异显著,由固氮酶活性及根瘤干重估算六种豆科作物的固氮量得知:六种豆科作物在该年的固氮量差异不显著,由大到小依次为:苜蓿蚕豆一粒传大豆红芸豆豌豆。苜蓿的固氮量最大达到324kg/hm2,其次为蚕豆,固氮量可达252 kg/hm2,最低为豌豆211 kg/hm2。 4.由六种豆科作物连续四年的经济产量估算净收益及产投比。蚕豆和苜蓿在三个施肥水平下净收益都较高,处于2.5万元/hm2-3.1万元/hm2之间。豌豆和大豆的净收益在三个施肥水平下都较低,红芸豆在N8P6水平下净收益最高达到31638元/hm2,一粒传的净收益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蚕豆产投比随施肥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处于5-6之间变化不大,其余五种豆科作物的产投比都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苜蓿在三个施肥水平下的产投比都高于其它五种作物,分别为157.66元/元,41.31元/元,17.15元/元。 5.在第四年对六种作物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得知:六种豆科作物0-20cm的平均根干重苜蓿最高为3.7370 g/1000cm3,与其它五种豆科作物差异显著,与红芸豆、豌豆差异极显著。其它五种作物间差异不显著。六种豆科作物的根系以根干重计算,主要分布在0-20cm土壤中,含根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T”型分布。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及王向峰对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固氮量分析,苜蓿的固氮量、经济效益及种植后土壤氮素含量等都较高,为该区具有前景的豆科固氮资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54;S643;S56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静;玉米密度对间作豌豆“氮阻遏”的调控效应及机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芬,房增国;大豆、花生固氮与施氮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2 蔡燕华;;氮肥施用中的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3 陈文新;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J];草地学报;2004年01期
4 张立峰;北方农牧区环境资源障碍与持续农业发展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5 李孱,白景华,迟玉杰,李慧,江泽源,刘志成;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及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戴建军,赵久明,姜伯文;钴肥对大豆根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初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苗淑杰;乔云发;韩晓增;;两种形态氮源条件下磷对大豆结瘤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6年03期
8 计钟程,许文芝;重茬大豆减产与土壤环境变化[J];大豆科学;1995年04期
9 宋海星,申斯乐,马淑英,阎石,刘金萍,赵玉敏;硝态氮和氨态氮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7年04期
10 韩晓增;苗淑杰;;连作对大豆根瘤形成和固氮功能影响的研究展望[J];大豆通报;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新章;河北坝上高原生态经济型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衍银,徐坤,王秀峰,朱艳红;缺钾对生姜吸收铁锰铜锌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2 王金龙,徐冉,王彩洁,撒得山;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环境的变化及其危害[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郭晓燕;袁玲;;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4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5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6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7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8 林海涛;江丽华;刘兆辉;张文君;郑福丽;王梅;宋效宗;;生物可降解型自控缓释尿素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9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0 陈峰;刘文涛;王玉军;;控释复合肥对烟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陈伟康;宋艳龄;汪自强;;豆类作物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张祥明;;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常江;杜艳;姚艳娟;;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虎成;徐坤;;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A];山东园艺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10 王妲;曲柏宏;;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丽华;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彩红;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贺春燕;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波浪;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俊峰;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吉艳芝;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郑光辉;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春红;废纸二次纤维氰乙基化改性及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少伟;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马琳;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倪玲珊;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潘媛;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宁大伟;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朱小娇;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郑芳;茶树接种VA菌根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费云舟;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新庆,沈禹颖;豌豆品种高寒适应性评价[J];草业科学;2002年04期
2 张光辉;李增嘉;潘庆民;宁堂原;杨景成;;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和大针茅地下器官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性变化[J];草业学报;2006年03期
3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王树起;李晓慧;;不同形态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年04期
4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严君;李晓慧;;不同供N方式对大豆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年05期
5 宋海星,申斯乐,马淑英,阎石,刘金萍,赵玉敏;硝态氮和氨态氮对大豆根瘤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7年04期
6 杨子文;沈禹颖;谢田玲;谭广洋;;外源供氮水平对大豆生物固氮效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年03期
7 潘庆昌;花生地间作玉米不同密度行向的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1998年06期
8 朱增改,秦翠欣,赵青会,唐素珍,张文敏;茄子树周年生产效益高[J];河北农业;1999年09期
9 陈彦龙,朱增改;地膜花生间作玉米效益高[J];河北农业;2000年03期
10 郑雪然,秦翠欣;怎样种大棚绿色大豆芽[J];河北农业;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焱波;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和氮素转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2 房增国;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氮铁营养效应及对结瘤固氮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4 雍太文;“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虎天;根瘤菌接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薛晓昀;大豆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系筛选及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苏岚;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田峰;“玉米——紫花苜蓿”垄间间作与饲料玉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永帅;基于Nmin的棉田氮素养分实时监测和推荐施肥技术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6 田艳洪;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杨琼博;pH值和化合态氮对紫花苜蓿结瘤和固氮效果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严君;施氮对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长金,李仁岗,张立峰;冀北高原农牧业持续稳产技术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2 刘树庆,张立峰;论坝上半干旱区农业抗逆稳产的技术途径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3 王殿武,褚达华;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4 江占民;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5 穆兴民;模拟软件stella在小麦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6 罗建民;中国草业的广东模式——热带牧草在广东的推广利用[J];中国草食动物;1999年01期
7 邵新庆,沈禹颖;豌豆品种高寒适应性评价[J];草业科学;2002年04期
8 陈丹明,曾昭海,隋新华,胡耀高,陈文新;紫花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的筛选[J];草业科学;2002年06期
9 关秀清,于井朝;草地生物固氮与集约化草地畜牧业[J];草业科学;1997年03期
10 蒋建生,梁兆彦,张桂荣,雍宏纲,李天赐,曾清辉,罗荣太;开发优质饲用灌木建立长期人工灌草丛草地[J];草业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培娜;刘树庆;张笑归;窦铁岭;;冀西北坝上高原区豆科作物培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2 刘增祥;豆科作物施用磷肥与有机肥效果的研究[J];土壤肥料;1980年01期
3 黄不凡,梅方权;黄淮海地区豆科作物合理布局与经济效益初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83年08期
4 ;非豆科作物固氮学术交流会在京首次召开[J];土壤肥料;1987年04期
5 熊昌绪;;豆科作物种子硬实的形成原因[J];种子世界;1987年06期
6 赵伯善,,李生秀,李世清;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对磷肥反应差异根源之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年02期
7 熊正琴,邢光熹,鹤田治雄,施书莲,沈光裕,杜丽娟,钱薇;种植夏季豆科作物对旱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9期
8 陈禹平 ,廖思樟 ,王俊傑;以磷增氮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1963年02期
9 邓新民;韩思明;;一年生豆科作物培肥麦田效果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1982年04期
10 赵明坤;;提高豆科作物的固氮效率[J];北京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宗广;;论发扬我国农学优良传统发展豆科作物生产[A];经济科技研究论集[C];2010年
2 万书波;;麦田套种对花生根叶碳水化合物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钟增涛;孙晓红;沈标;沈其荣;;根瘤菌在禾本科与豆科作物混作中的促进作用[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4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用同位素~(15)N直接法和间接法研究小麦/蚕豆间作中根系相互作用对种间竞争及氮转移的影响[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赵国芳 石家庄丰田农化服务中心 刘玉阁;[N];河北科技报;2010年
2 郭锦瑞 陈爱萍;[N];山西科技报;2002年
3 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许秀成;[N];农资导报;2004年
4 ;[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5 本期专家为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伦寿;[N];农资导报;2006年
6 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 黄铁平;[N];湖南科技报;2011年
7 丁一;[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8 邱泽森 李旭;[N];粮油市场报;2001年
9 余宏章;[N];湖南科技报;2008年
10 余宏章;[N];山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培娜;冀西北坝上高原豆科作物固氮培肥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杨金红;新疆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再分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 胡博;不同氮素水平、接种对混作的影响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相关作者
>张培娜 >胡博
>杨金红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河北坝上高原生态经济型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1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5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