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丹东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4 09:39

  本文关键词: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大学》 2011年

丹东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

邓小霞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远远超出了我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更不能有效的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以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城市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但是如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来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评价,一直是全世界各领域学者们争相研究的课题之一。 本文以丹东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首先分析了丹东市的3E(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分别从丹东市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相关程度为0.8272;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处于两难境界;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基本处于正相关状态。然后计算了丹东市的生态足迹,分析了丹东市的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丹东市1998年到2007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足迹却在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稳定略呈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在稳定增长;最后构建了一个丹东生态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MATLAB软件汇总分析计算了丹东市的协调度和发展度,最终计算出丹东市1998年到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2.2687,2.0065,2.1035,2.0550,2.2470,2.2784,2.3849,2.6225,2.7614,2.7897。可以看出,丹东市1998年到2007年的协调度和发展度都呈稳步上升状态,且发展度指数都高于协调度指数。可见,协调是基础,发展是根本,二者同步增长才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价生态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也是可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9.2;F2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15
  • 1.1.1 选题的背景11-14
  • 1.1.2 问题的提出14-15
  • 1.2 选题的意义15-16
  • 1.2.1 理论意义15
  • 1.2.2 现实意义15-16
  • 1.3 案例研究对象选择16-17
  • 1.4 研究方案设计17-19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2 技术路线设计18-19
  • 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城市理论19-31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9
  • 2.2 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19-31
  • 2.2.1 生态城市概念19-22
  • 2.2.2 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22-23
  • 2.2.3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23-31
  • 3 丹东市能源-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31-43
  • 3.1 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31-35
  • 3.1.1 丹东市能源消费结构31-33
  • 3.1.2 丹东市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33-35
  • 3.2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35-41
  • 3.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5-38
  • 3.2.2 丹东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38-41
  • 3.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41-43
  • 4 丹东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43-55
  • 4.1 生态足迹的指标说明44-46
  • 4.2 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46-48
  • 4.2.1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46-47
  • 4.2.2 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47-48
  • 4.3 丹东市1998-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及趋势分析48-53
  • 4.4 丹东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53-55
  • 5 丹东生态市指标体系构建和综合评价55-73
  • 5.1 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55-56
  • 5.1.1 指标与指标体系55
  • 5.1.2 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55-56
  • 5.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和评价标准56-57
  • 5.2.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56-57
  • 5.2.2 生态城市评价标准57
  • 5.3 丹东生态市指标体系的构建57-63
  • 5.4 丹东生态市的综合评价63-73
  • 5.4.1 计算结果64-71
  • 5.4.2 计算结果分析71-73
  • 6 结论及建议73-75
  • 6.1 结论73
  • 6.2 建议73-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表79-85
  • 附表A1 中国1987-2007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变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79
  • 附表B2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资料来源:丹东市国土资源局)79-80
  • 附表C3 丹东市产量因子计算80-81
  • 附表D4 能源账户81-83
  • 附表E5 生物资源账户83-85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85-87
  • 致谢8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岩;杨子夜;;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2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3 赵玉川;我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研究的思考[J];北京统计;2000年06期

    4 任倩岚;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浅议[J];长沙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6 周丹;蔡宇;刘伟;刘赢男;;2001—2005年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李秀香;潘晓倩;;影响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外贸与环境政策分析[J];当代财经;2007年11期

    8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9 周嘉,尚金城;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艺;重庆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华红莲;云南省生态足迹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志敏;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原会秀;武汉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彦民;关于吉林省松原市生态市建设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李兴毓;基于MATLAB的CFG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钟骁珺;基于MATLAB的地震波动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3期

    2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3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4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5 黄春华;廖建军;唐飚;黄文凯;;与城市互动的高校公寓园区选址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6 姜利勇;;生态城市的建筑:自然的再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7 孙良;夏海山;孙统义;;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以徐州市户部山传统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8 秦旋;林格;;成渝高速公路综合贡献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9 盛周君;孙世群;;基于灰关联理论的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胡淑恒;陈广洲;;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峰;冯少茹;贾志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汪家权;王振祥;胡淑恒;;安徽省沿淮地区生态安全评估[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王红玲;聂庆娟;;以低碳理念为先导的快速路特色塑造——以河北省邯武快速路绿化景观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王海;尹珩;洪卫;;规划环评中低碳方案适应性分析研究实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6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7 蔺昕;孙铁珩;程昕;胡晓钧;李卉颖;秦奉达;;生态城市中的环境工程建设[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韩启萌;;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贵州省修文县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启萌;;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贵州省修文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梅芸;;居住用地生态足迹矢量化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设计[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毛海涛;无限深透水地基上土石坝坝基渗流控制计算方法和防渗措施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敬川;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兴宽;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青春;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项海勇;绿色居住小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文;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对策[J];安徽建筑;1999年05期

    2 陈兵;复合地基中优化设计参数的方法[J];安徽建筑;2002年03期

    3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4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5 高兴;生态安全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8期

    6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7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8 张浩,王祥荣,包静晖,闫水玉;上海与伦敦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及管理对策比较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2期

    9 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10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姚新超;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达;中国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D];华侨大学;2000年

    2 许明军;高速公路碎石桩处理液化地基的优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3 王松江;CFG桩联合碎石桩长短桩结合的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牛顺生;长短桩组合型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陈丽萍;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蔡宏红;小波分析方法模拟地震动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元;丹东市对外开放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经济;1995年05期

    2 王亚丰;隋丽丽;于天福;;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丹东市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潘志敏;鸭绿江畔话边城─—丹东市市长刘廷耀访谈录[J];中国工商;1995年11期

    4 李伍荣;胡德宝;;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小康生活的指标体系[J];中国发展;2006年04期

    5 冯毓婷;蔡文彬;;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年21期

    6 娄焱;宫小明;;白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高萍,吴政春;上海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上海农业学报;2005年04期

    8 戴永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9 杜会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8期

    10 杨燕;;模糊综合评价在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李新运;宫磊;;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来永斌;孙晓怡;谢维;王奇;;抚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评价[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游达明;卢建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吴炎;杜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晓欢;余平;;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郭文献;夏自强;徐建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焦越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预警系统的指标选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丹东华信测控技术有限公司[A];“豫兴热风炉杯”2011曹妃甸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论文集会刊[C];2011年

    9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10 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赵伟;;论水安全[A];饮用水安全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贤;[N];盘锦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黄宝锋;[N];辽宁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黄宝锋;[N];辽宁日报;2006年

    4 黄宝锋;[N];辽宁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贾媛;[N];丹东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黄宝锋 王卢莎;[N];辽宁日报;2011年

    7 ;[N];丹东日报;2006年

    8 贾媛;[N];丹东日报;2006年

    9 记者 蔡晓华;[N];辽宁日报;2006年

    10 ;[N];丹东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段文平;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林萍;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7 姚禄仕;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于开财;辽河石油勘探局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王月永;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徐士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小霞;丹东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沈阳大学;2011年

    2 杨景;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时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云霞;皖西地区生态旅游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李健;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冯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霍苗;生态农村评价方法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吕宏宇;炼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8 樊霆;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贾雷;江苏林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刘菲;生态农村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03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