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河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3 02:00

  本文关键词: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PSR机理与政府决策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农业大学》 2008年

河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应用研究

刘玉  

【摘要】: 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以及未来粮食供求关系变化趋势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的广泛关注。工业化、城市化一方面必将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将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水资源的不足,增加粮食供给的艰巨性。那么制止粮食增产潜力的下降,并花大力气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的增产潜力及生产水平,就成为中国世纪之交粮食发展战略的理性抉择。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核算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划定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和确定耕地整理时序,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河北省为例,构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4个层次: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现实产能和实际产量,通过相应方法核算产能,在此基础上划分了耕地保护重点区域和整理优势区。其结果如下: (1)基于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成果,评价河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空间分布状况。2004年河北省耕地(140个县市)的理论产能为8.00×10~(10)kg,可实现产能为5.20×10~(10)kg,实际产能为3.61×10~(10)kg。耕地的平均理论单产为1.27×10~4kg/hm~2,单位面积的增产潜力为6.96×10~3kg/hm~2,表明河北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2)在耕地综合产能分析的基础上,从耕地潜在生产能力、耕地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将河北省耕地划分为四个保护等级。第一级别为国家级耕地保护区,综合评价分值为0.45~0.68,面积为2.02×10~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1%;第二级别为省级耕地保护区,综合评价分值为0.35~0.45,耕地总面积为2.98×10~6hm~2;第三级别,综合评价分值为0.25~0.35,占河北省耕地总面积的30.1%;第四级别,综合评价分值为0~0.25,占河北省耕地总面积的9.7%。通过耕地保护区域的划分,明确不同主体的保护职责,认真研究与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耕地利用强度、利用潜力和农业社会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河北省耕地整理优势区划分为四级。近期整理区:耕地整理优势分值为0.60~0.80,面积为1.84×10~6hm~2,总理论利用潜力为1.05×10~(10)kg,总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47×10~9kg;中期整理区级区:耕地整理优势分值为0.40~0.60,面积为2.53×10~6hm~2,总理论利用潜力1.29×10~(10)kg,总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85×10~9kg;远期整理区:耕地整理优势分值为0.20~0.40,面积为1.20×10~6hm~2,分布较分散,总理论利用潜力3.63×10~9kg,总可实现利用潜力为9.13×10~8kg;非整理区:耕地整理优势分值为0.00~0.20,这一区域耕地整理潜力低,整理优势度最低。除滨海平原区外,其余七个二级指标区均有分布,面积为7.19×10~5hm~2。通过耕地整理时序的划分,明确了耕地整理的优先顺序,为河北省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确定和土地整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提高土地整理规划水平、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323.2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进展10-15
  • 1.2.1 粮食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10-12
  • 1.2.2 耕地保护研究进展12-13
  • 1.2.3 耕地整理潜力研究进展13-14
  • 1.2.4 农用地分等及其成果应用研究进展14-15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3 技术路线16-17
  • 2 河北省耕地综合产能核算及分析17-28
  • 2.1 河北省耕地概况及粮食生产中的主要问题17-19
  • 2.1.1 河北省耕地概况17-18
  • 2.1.2 河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18-19
  • 2.2 耕地综合产能的核算方法19-22
  • 2.2.1 耕地理论产能的核算20
  • 2.2.2 耕地可实现产能的核算20-21
  • 2.2.3 耕地现实产能的核算21
  • 2.2.4 耕地实际产能的核算21-22
  • 2.3 综合产能核算结果及其分析22-28
  • 2.3.1 理论产能的核算结果及分析22-24
  • 2.3.2 可实现产能的核算结果及分析24-25
  • 2.3.3 现实产能的核算结果及分析25-26
  • 2.3.4 实际产能的核算结果及分析26-28
  • 3 河北省耕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定28-36
  • 3.1 各县(市)耕地数量分析28-29
  • 3.2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单产水平分析29
  • 3.3 耕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定29-33
  • 3.4 耕地保护的实施保障措施33-36
  • 3.4.1 严格保护耕地面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33
  • 3.4.2 建立数字化指标调控管理体系,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33-34
  • 3.4.3 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之中34
  • 3.4.4 改革税费制度34-35
  • 3.4.5 土地制度创新,构建和完善新型产权制度35-36
  • 4 耕地整理潜力分析及整理时序的确定36-48
  • 4.1 耕地利用强度和利用潜力分析36-40
  • 4.1.1 耕地利用强度分析36-38
  • 4.1.2 耕地利用潜力分析38-40
  • 4.2 耕地整理潜力级别的确定40-41
  • 4.3 耕地整理时序的确定41-46
  • 4.3.1 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状况评价41-44
  • 4.3.2 耕地整理时序划定44-46
  • 4.4 河北省耕地整理实施的保障措施46-48
  • 4.4.1 重视耕地整理规划,推进耕地整理的规模化和产业化46-47
  • 4.4.2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47
  • 4.4.3 农业节水47-48
  • 5 结论与讨论48-50
  • 5.1 结论48-49
  • 5.2 讨论49-50
  • 5.2.1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以及量化问题49
  • 5.2.2 调查单元的赋值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49
  • 5.2.3 对于如何实施相关政策建议有待深入探讨49-50
  • 参考文献50-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作者简历55-56
  • 致谢56-57
  • 附发表论文57-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月卿,蔡运龙;基于GIS的河北平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动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冯艳飞;贺丹;;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3 曾希柏,陈同斌,林忠辉,胡清秀;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4 陈同斌,曾希柏,胡清秀;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5 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7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8 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9 毛艳玲;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的若干问题[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孙海兵,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三爱;北方旱农区主要农作物农田水份生产潜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2 周永娟;基于GIS的河南省棉花生产潜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毕红杰;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4 毕芳英;耕地保护的PSR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3期

    2 李晓云,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PSR机理与政府决策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5期

    3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政策的理性反思[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5期

    4 许月卿,刘宝正;河北省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汪文雄,汪磊;我国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实证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6 张根文;韩莉妲;;安徽省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赵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对山东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许筱蕾;论我国绿色农业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9 贾媛;土地潜力评价方法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10 李远景;;判别分析在比较2个处理效果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玲玲;林爱文;;GIS和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陈莹;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农民的认知与福利变化分析——基于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与村级问卷调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宋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成本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省级联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王琨;谢立斐;董洪璞;;中国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梁好翠;;计算机一级考试笔试与机试相关性分析[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谭术魁;;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思考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7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黄烈佳;;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城市流转利益分配与耕地保护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陈莹;张安录;;征地过程中农户心态与农户福利变化分析 基于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农户与村级问卷调查[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李志宏;GIS在养分资源管理及施肥推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3 李志祥;坝上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柳琳;中国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钟涨宝;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6 李晓波;中国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社会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7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8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贾士靖;农业资源的现代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10 丛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玉姝;长期定位施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2 董艳慧;河北山前平原土壤水资源计算模型与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萍;基于GIS的醴陵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金卫华;基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凤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与政府责任[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力;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组织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佳松;当前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误区与对策探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姜开勤;区域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吴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秀端;基于LUCC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生态效应及粮食安全的时空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渝陵;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要素[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黄贤金;农用地估价技术路线及方法研究——以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二)[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3期

    4 廖和平,沈琼,谢德体;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饶卫民,章家恩,肖红生,胡月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概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02期

    6 谭永忠,吴次芳,王庆日,周炼清,严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7 黄贤金,濮励杰,尚贵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04期

    8 张凤荣;张晋科;张迪;吴初国;徐艳;;1996-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2期

    9 许经勇,黄焕文;有关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5期

    10 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文杰;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应祥;三维GIS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崔永清;区域耕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核算[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姚慧敏;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冯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玲敏;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梁艳;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孙旭霞;廊坊市施肥状况的评价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夏爱萍;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的限制因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孙景璐;河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姜孟辉;小麦—玉米合理施肥技术及区域养分分布规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2 钱忠好;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张宗祜,施德鸿,沈照理,薛禹群;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7年04期

    4 刘苏峡,莫兴国,朱永华,黄浩;基于水量平衡的流域生态耗水量计算——以海河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5期

    5 王瑷玲;赵庚星;史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王万茂,张颖;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7 石春林,金之庆,葛道阔,苏高利;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和适应性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8 李军,王立祥,邵明安,樊廷录;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模拟研究[J];作物学报;2002年04期

    9 张宇,王石立,王馥棠;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3期

    10 李军,王立祥,邵明安,樊廷录;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科;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潜力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1996年02期

    2 ;粮食增产潜力究竟有多大[J];中国粮食经济;1995年03期

    3 施剑松;;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维持目前水平可多养活近1.5亿人[J];农家之友;2006年01期

    4 刘明松,姜爱林,陈晓峰;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思考——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调研报告[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04期

    5 黄明斌,董翠云,李玉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现状与增产潜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4期

    6 毕红杰;姜会明;;基于修正的C-D生产函数模型的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和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7 赵兴华;;努力突破五个制约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关于破解“粮食怎么保”难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年11期

    8 张六经;何连明;;高产地区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里?——荔浦县粮食生产的调查[J];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1988年12期

    9 胡海燕,卓文飞,李世林;河南省粮食增产潜力及可行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03期

    10 朱伯荣;刘智;;襄樊市1996年粮食增产1.5亿公斤可行性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玉勤;;对杂粮产业发展研究的再认识[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2 杨星伟;;建设宁夏石嘴山市优质苜蓿生产基地的思考[A];第四届(2011)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辛岭;;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分析[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4 王士海;;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粮食市场走势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2010年

    5 段继贤;;创新发展用于节水农业的新型肥[A];2012新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新;[N];农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沈建华 陈兵;[N];农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田宜龙 实习生 聂千涛;[N];河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冯华;[N];人民日报;2005年

    5 记者 林菲;[N];农民日报;2004年

    6 记者 王瑜;[N];农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顾春阳;[N];长春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罗成友;[N];重庆日报;2011年

    9 随州市土地开发管理中心 王本秀;[N];湖北科技报;2004年

    10 许晖;[N];粮油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胜民;区域水土资源系统分析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玉;河北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毕红杰;吉林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3 魏亮;经济快速增长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戚颖;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水资源发展态势与粮食增产潜力耦合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秋梅;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分析与预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相关作者

    >戚颖 >毕红杰

    >刘秋梅 >刘玉

    >魏亮 >彭胜民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PSR机理与政府决策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24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