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年
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党晶晶
【摘要】:黄土丘陵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结合体,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动力支持,社会进步为人类发展的组织力量和目标。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作为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为剖析其动态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寻求协调发展提供路径,而且对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及社会问题,尤其在生态相对脆弱的黄土丘陵区,如何将生态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需要,本文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为研究内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借助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依据DPSIR(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概念框架,采用统计描述性方法、模糊隶属度协调发展模型、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EES系统DPSIR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以评价生态修复过程中生态-经济-社会静态、动态、时序、空间格局为核心内容的协调发展分析框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影响协调发展的主控因子,进而为区域实现E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有效可行的对策建议。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构建EES系统DPSIR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提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剖析的基础上,依照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重点,借鉴现有的相关指标,以DPSIR概念框架模型为指标构建的依据,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系统构建县域和市级不同行政单位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这一“驱动力”不断增强,人类以大力开发能源等方式来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无疑对EES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经济总量、社会结构等原有的“状态”发生改变,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通过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调整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与社会制度,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从而减缓环境压力,维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由生态环境状态、问题、治理措施;经济总量、质量、结构;人口、社会结构、社区发展及人民生活等多方面构成EES系统DPSIR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共计10类32项)。 (2)运用模糊隶属度—灰色系统动态预测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时序分析 以黄土丘陵区志丹县为县域实证研究对象,在对生态修复对研究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影响的统计描述的基础上,依据DPSIR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对EES系统协调发展进行1997~2010年时序的静态及动态评估,并对其2011-2015年协调发展度进行灰色系统动态预测。对EES系统综合指数分析得出:生态指数整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最低值为1998年的0.135,最高值为2010年的0.719,明显高于14年均值0.501;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其均值为0.386,整体大致可分为快速发展(1997—2005)和稳定发展(2006—2010)两个阶段;社会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指数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社会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彼此间的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分析,表明两两系统间都没有实现协调同步发展,大多属于严重失调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复合统一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忽略任何一个子系统从单因素分析,都不能客观科学的评估EES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对EES系统协调发展综合分析评价得出:志丹县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三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并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EES系统的发展趋势更为协调。通过预测分析表明:志丹县未来应该在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依然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实现EES系统持续协调发展。 (3)运用变异系数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Arcgis技术时空分析 依据DPSIR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黄土丘陵区榆林市为市级研究客体,对1997-2011年榆林市12个县区EES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时空分析。从时序分析得出:纵观15年间的发展态势,EES系统指数呈上升趋势,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势头,居于不同的地位,可以分为生态主导地位(1999-2009)、经济发展主导地位(1997-1998)、社会进步主导地位(2010-2011)三个阶段。EES系统协调发展趋于好转,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类型分为衰退失调类(1997-2006)、亚协调发展类(2007-2008)、协调发展类(2009-2011)三个阶段;从空间格局分析,EES系统协调发展县际差异显著,形成中心地带和南北两端三个等级板块,呈现由分散到集中,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 (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EES系统协调发展的主控因子,通过对其分析,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建设一体化、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05;F3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清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06期
2 王德发,阮大成,王海霞;工业部门绿色GDP核算研究——2000年上海市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3 姜晔;吴殿廷;杨欢;岳晓燕;;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4 杨保军;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5 李敏;;生态文明社会需构建城乡统筹的生态绿地系统[J];中国城市林业;2007年06期
6 郭亚军,潘德惠;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比例的探讨[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7 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1期
8 欧雄;冯长春;沈青云;;协调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龚胜生;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10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高磊;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及空间尺度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3 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钟世坚;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黄鹄;;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3 田文勇;李冬梅;;阿坝州三大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牛丽春;肖燏杰;陈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四川有色金属;2011年01期
5 黄玲;苏永强;;高层建筑群的环境安全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6 徐玉萍;论贸易自由化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商业经济[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方小教;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久生,谢志仁;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元祥;崔康平;许为义;吴峰;;探索新的污水系统管理模式 打造生态环保型精品景区[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吴文涛;徐晓春;;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许克福;;安徽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4 郭爱芹;顾国达;;倡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7 武彩霞;许领;戴福初;闵弘;谭国焕;邝国麟;周跃峰;;黑方台黄土泥流滑坡及发生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9 曹希强;皮明建;;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物质来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10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综述[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刚;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徐小峰;面向船舶制造协同物流网络的资源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慧;杏鲍菇优良杂交子的初步选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俊珍;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曾涛;水蚀引起的红壤入渗性能变化对季节性干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曾毅;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燕;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程艳辉;红壤区坡面径流调控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健;周生路;柳葳;任奎;吴绍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区域建设用地容纳能力测算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陶爱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4 李远;刘晓文;方晓航;于锡军;张晓芒;李光东;关群顺;;珠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5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绍元,伍俊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何志斌,赵文智;荒漠绿洲区人工梭梭林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定量研究[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8 王录仓,程国栋,赵雪雁;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9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10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环境规划院 王金南;[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陈克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王永清;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蒙少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巩勇;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7 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D];复旦大学;2005年
8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9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10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世伟;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韩跃;面向协调的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管理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宋先松;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冯健;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5 黄程;浙江城市生活质量评价[D];浙江大学;2004年
6 逄增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提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春慧;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体系时空结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冯丹;四川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测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罗文丽;中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刘军玉;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河;刘爱秋;白兰;张明亮;;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J];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2 本刊编辑部《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组;理顺工农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纪要[J];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06期
3 陈放鸣;吴坚;;长江湿地资源综合开发效益协调发展评估[J];林业经济;1994年0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隋映辉;;协调发展:新科学发展观及其增长战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2 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兆文;;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磊明;[N];宁波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5 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林含;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曹茂侠;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舒连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5 徐以国;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
6 何坤;系统论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测评[D];华侨大学;2011年
7 孔宇航;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8 马丽娜;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周幼曼;中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房丽娟;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5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