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2001-2010年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

发布时间:2017-04-11 03:06

  本文关键词:2001-2010年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洞庭湖区17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经济发展度 社会协调度 可持续发展度 生态承载力 响应 洞庭湖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025)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166,12YJAZH14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JD53,12JD53)
【分类号】:F127;F205
【正文快照】: 1引言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承载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许联芳等,2006)。国外学者对生态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有过精辟论述,Coastanza等(1997)、Wackernagel等(2007)认为,生态承载力研究建立在包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纪宁;;关于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武陵学刊;2012年02期

2 孙占东;黄群;姜加虎;;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3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4 张可云;傅帅雄;张文彬;;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5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董明辉;邹滨;;城市两型社会发展评价与对策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7 陆大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方针的若干问题[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8 段玉;;环洞庭湖区特色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7期

9 熊建新;陈端吕;谢雪梅;;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1期

10 李堂军;王建奎;李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模糊评价模型与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可佩;周萍;;我国东部十大城市生态环境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2 门可佩;周丽;;江苏区域经济的熵值评价和灰色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3 门可佩;周丽;鲜丽华;;江苏粮食安全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4 黄强;陆迁;赵学平;;榆林地区生态经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5 卓悦;王小文;徐杰峰;杨楠;;陕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6 开晓莉;高良敏;刘宁;韩尚富;陆根法;;连云港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7 张侠;亢翠霞;刘珊;;山东省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原慧慧;;陕甘宁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阮文刚;吴仁海;郑少露;;基于群组决策法的环境承载力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0 闵捷夫;倪才英;;论县级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四精原则”——以江西省吉水县工业园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玉龙;付川云;;城市冰雪路面交通运行安全评价[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荆福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王华萍;;一种指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县域信息化测评中的应用[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于新莲;;基于熵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5 杜国明;郭翔宇;刘燕;;黑龙江近三十年来耕地集约利用的历史考察[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瑞龙;张玮;;主成分分析与熵权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型及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军;振楼;远;丽娜;春娟;;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TWEIS)的建立与应用[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钱吴永;党耀国;;基于灰色关联定权的加权聚类法及其应用[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商华;;生态工业园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雄;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杨慧玲;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王玉梅;尚金城;徐凌;;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5期

3 索安宁,周睿,洪军,葛剑平;基于遥感和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退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陈文浩;;打造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的构想[J];武陵学刊;2011年02期

5 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6 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8 王静,郭旭东,何挺;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9 朱超洪,李仁东;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产流的影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10 谢春花;王克林;陈洪松;张明阳;;土地利用变化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兰香;;和谐发展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特派记者 黎铁桥 王洁;[N];长沙晚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亚文;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李琳;社会经济安全条件下的城市需水量预测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张云;人水和谐量化理论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许伟;王东明;张建军;李玉芳;;沈阳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8年01期

2 况卫东;周跃志;仲崇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库尔勒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2期

3 白雪;王秋兵;韩春兰;;东港市生态足迹分析[J];经济师;2010年04期

4 邓柏盛;聂国卿;尹向飞;;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湖南生态环境压力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赵红丽;卢玉文;;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新疆兵团可持续发展探讨[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衣东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可持续发展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尚卫平;“生态脚印”指标及其评价[J];统计研究;2004年05期

8 王闰平;崔克勇;陈凯;赵月红;;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9 许妍;李雪铭;郭建科;王丽;;1996~2004年大连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10 张颖;张畅;;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6 王园;;西安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爱慧;;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发展浅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焦霄黎;李江风;宋玮;;齐岳山草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华红莲;肖海平;谢武生;;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评述[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小令;可持续发展度 苏州再登榜首[N];苏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樊江洪;北京论坛:探索和谐家园之路[N];解放日报;2010年

4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 通讯员 唐晓玲;让这个“市肺”更健壮[N];广东建设报;2010年

5 记者 季煜;扬州“社会保障”排首位[N];扬州日报;2009年

6 本版文字整理 吴菁 市政协委员、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徐践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闫晓军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主任 王玉洁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战略和规划研究室研究员 林志远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经管站书记 黄中廷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闵庆文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农工党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周民良;西南五区,,崛起之路在何方?[N];北京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春荣;调整思路 切实发挥环保作用[N];延边日报;2009年

8 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为子孙后代再造成千上万个塞罕坝[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记者 陈志新;我市以此为平台推介黑河[N];黑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胡世辉;工布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8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邱微;黑龙江省资源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于忠军;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海涛;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夏峥嵘;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文文;陕北生态脆弱带生态恢复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雷均;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孟凡静;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廖水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崇明岛域生态承载力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吴静;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石玉琼;陕西省生态安全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李茉;城市生态承载力下的超高层住宅优化设计策略[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2001-2010年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98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5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