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共生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2:32
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关系,牺牲了资源环境,废弃物排放量不停增加,使得产业系统整体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特征,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发生。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是指导“十三五”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而“产业共生”是解决产业经济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发展方式。对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产业关联内涵和方式、产业关联度及产业共生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产业间共生关系,对优化产业系统,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参照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物种关系,将产业系统中的产业部门分为初级生产者、高级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在界定区域产业生态经济系统及产业关联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初级生产者、高级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流动过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度江苏省42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果发现: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较高,高级生产者产业对国民...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3.1.3产业共生优化的内涵??
??mmmt?/??\?(广麵禱敝純'絲?利用业?/??图3-1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3.1.3产业共生优化的内涵??狭义的产业共生是通过废弃物再利用、副产品交换形成的,狭义的产业共生的目的??可理解为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反馈式生产模式。而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产业共生是指各个产业部??门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产业关联建立经济、生态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高水平协同创造。因此,与狭义的产业共生相比,本研宂的产业??共生特点主要有:产业之间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经济、生态和技术创新等全面的合作;??共生不仅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带来生态效益,还能提高经济产出能力,具有经济意义。??在宏观上,产业共生优化表现为产业间合作关系的拓展、加强等,与己建立共生关??系的产业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全面的合作关系,探索与尚未建立合作关系的产业发??展共生关系的可能性。在微观层面,产业共生优化表现为各类企业活动间关系的优化和??活动单元的优化
流信息和能量流信息,信息的持续交换为产业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在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每个产业既是信息源也是接受者,向其他产业及系统外部??环境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持续接收来自它们的信息,如图3-4。例如,产业研发活动??带来的技术知识、创新信息从产业系统流入外部环境,这些信息在外部市场中转化为技??术生产要素,对产业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同理,产业系统向外部环境传递生产经营状??况相关信息,外部环境又通过政策信息、需求信息等反作用于产业系统。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污染排放的生态成本的价格信息在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高效的传递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次,信息资源对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替代有助??于实现物质的减量化,从而减少产业系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信息交换有利??于创新的发生,从而为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gent的农工复合型生态产业园的建模与仿真[J]. 黄义乔,刘晶茹,王效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3)
[2]多主体参与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J]. 赵龙,杜建国,陈莉.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3)
[3]产业共生研究综述: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理视角[J]. 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 管理评论. 2014(05)
[4]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均衡模型[J]. 刘国山,徐士琴,孙懿文,韩继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09)
[5]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 李晓华,刘峰.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3)
[6]产业关联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陈昌才.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03)
[7]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J]. 杨玉珍.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4)
[8]企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型与进化机理研究[J]. 曹利军,黄泳. 企业经济. 2012(03)
[9]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J]. 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10]“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陈四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D]. 刘浩.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35304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3-1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3.1.3产业共生优化的内涵??
??mmmt?/??\?(广麵禱敝純'絲?利用业?/??图3-1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3.1.3产业共生优化的内涵??狭义的产业共生是通过废弃物再利用、副产品交换形成的,狭义的产业共生的目的??可理解为将“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反馈式生产模式。而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产业共生是指各个产业部??门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产业关联建立经济、生态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高水平协同创造。因此,与狭义的产业共生相比,本研宂的产业??共生特点主要有:产业之间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是经济、生态和技术创新等全面的合作;??共生不仅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带来生态效益,还能提高经济产出能力,具有经济意义。??在宏观上,产业共生优化表现为产业间合作关系的拓展、加强等,与己建立共生关??系的产业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全面的合作关系,探索与尚未建立合作关系的产业发??展共生关系的可能性。在微观层面,产业共生优化表现为各类企业活动间关系的优化和??活动单元的优化
流信息和能量流信息,信息的持续交换为产业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在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每个产业既是信息源也是接受者,向其他产业及系统外部??环境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持续接收来自它们的信息,如图3-4。例如,产业研发活动??带来的技术知识、创新信息从产业系统流入外部环境,这些信息在外部市场中转化为技??术生产要素,对产业系统的活动产生影响。同理,产业系统向外部环境传递生产经营状??况相关信息,外部环境又通过政策信息、需求信息等反作用于产业系统。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污染排放的生态成本的价格信息在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高效的传递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次,信息资源对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替代有助??于实现物质的减量化,从而减少产业系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信息交换有利??于创新的发生,从而为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Agent的农工复合型生态产业园的建模与仿真[J]. 黄义乔,刘晶茹,王效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3)
[2]多主体参与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J]. 赵龙,杜建国,陈莉.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3)
[3]产业共生研究综述: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处理视角[J]. 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 管理评论. 2014(05)
[4]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均衡模型[J]. 刘国山,徐士琴,孙懿文,韩继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09)
[5]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 李晓华,刘峰.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3)
[6]产业关联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基于OECD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陈昌才.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3(03)
[7]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J]. 杨玉珍. 科技管理研究. 2013(04)
[8]企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型与进化机理研究[J]. 曹利军,黄泳. 企业经济. 2012(03)
[9]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J]. 张智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10]“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陈四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D]. 刘浩.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35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13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