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导向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南宁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4 00:17
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问题,威胁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低碳城市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边缘区生态用地是碳循环中发挥碳汇作用的主体,并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共轭关系,能直接影响碳汇并间接影响碳排。探索以间接减排与直接增汇为目标的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低碳优化,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通过建立"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探讨了其过程、特征、驱动机制。认为"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存在生态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两个体系,并分为垂直流通与水平流通两个维度,这些过程同时受自然环境、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驱动。由此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提高效率、协调平衡、转变功能三个目标,以及优化生态用地面积分配、优化空间结构模式、调整生态用地功能布局三个方向。一方面,总结了边缘区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四种模式:圈层式、网络式放射式和散点式,并基于水平碳流通过程对四种模式进行低碳比较评价,为构建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理想模型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归纳了生态用地碳汇能力的影响因子,从中提取了坡度、坡向、温度值被干旱指数、土壤...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低碳城市规划
2.1.2 边缘区生态用地优化
2.1.3 生态用地碳汇能力提升方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麦克哈格"千层饼"模式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反规划"理论
2.2.4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第三章 基于碳循环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规划优化与方向探讨
3.1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机理探讨
3.1.1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过程
3.1.2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特征
3.1.3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驱动机制
3.2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3.3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1 优化生态用地面积分配
3.3.2 优化空间结构模式
3.3.3 调整生态用地功能布局
第四章 基于水平碳流通过程的典型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4.1 基于水平碳流通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布局模式评价指标
4.2 典型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的比较评价
4.2.1 圈层式
4.2.2 网络式
4.2.3 放射式
4.2.4 散点式
4.3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低碳发展趋势
第五章 基于垂直碳流通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方法
5.1 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方法流程
5.2 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用地碳汇效益的影响因子探讨
5.2.1 自然环境因素
5.2.2 人类活动因素
5.3 基于垂直碳循环过程的阻力评价体系构建
第六章 低碳导向的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实践
6.1 南宁市基本概况
6.1.1 自然条件
6.1.2 城市建设
6.1.3 产业结构
6.2 南宁1990年至2014年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南宁市1990年至2014年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变化
6.2.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6.2.4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空间布局理想模型构建
6.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
6.3.1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阻力因子空间化结果
6.3.2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结果
6.4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
6.4.1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6.4.2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布局优化
6.4.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优化用地对比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主要成果
7.1.2 存在不足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优化研究[J]. 覃盟琳,卢一沙,赵静,牙婧. 规划师. 2015(11)
[2]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湿地公园生态适应性分区优化研究[J]. 李明阳,汪辉,张密芳,胡曼,余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3]基于生态低碳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以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J]. 张有才,李矿辉. 华中建筑. 2015(08)
[4]我国大城市理想生态空间网式结构模式解析及优化[J]. 万尘心,万艳华,曹哲铭. 规划师. 2015(07)
[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J]. 欧定华,夏建国,张莉,赵智.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1)
[6]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J]. 唐博,龙江平,章伟艳,谢永清,乔吉果,翟万林. 海洋通报. 2014(05)
[7]城市边缘区碳源碳汇用地空间扩张模式研究[J]. 覃盟琳,赵静,黎航,牙婧.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8]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J]. 张广胜,王珊珊. 农业经济问题. 2014(07)
[9]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案评价[J]. 蒙吉军,燕群,向芸芸. 中国沙漠. 2014(02)
[10]区域林地利用过程的碳汇效率测度与优化设计[J]. 龙飞,沈月琴,吴伟光,祁慧博,朱臻,张哲.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8)
博士论文
[1]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研究[D]. 郭月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2]温度和水位对滨海围垦湿地碳过程的影响[D]. 仲启铖.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美国森林碳源汇分布的模拟研究[D]. 张方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4]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 史婷婷.中国地质大学 2012
[5]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 陶玉华.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D]. 史利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 张国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8]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D]. 张浪.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 周捷.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的格局与发展[D]. 殷青.南京林业大学 2012
[2]城郊型森林公园功能分析和空间布局特点研究[D]. 梁希敏.广州大学 2012
[3]基于低碳理论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评价与规划[D]. 冯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4]重庆主城区不同林地类型碳汇效益研究[D]. 王晓杰.西南大学 2011
[5]城市边缘区域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及利用途径的研究[D]. 查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特大型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研究[D]. 王新伊.同济大学 2007
[7]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D]. 江中秒.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3224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低碳城市规划
2.1.2 边缘区生态用地优化
2.1.3 生态用地碳汇能力提升方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麦克哈格"千层饼"模式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反规划"理论
2.2.4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第三章 基于碳循环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规划优化与方向探讨
3.1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机理探讨
3.1.1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过程
3.1.2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特征
3.1.3 "城市-边缘区"系统碳循环驱动机制
3.2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3.3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1 优化生态用地面积分配
3.3.2 优化空间结构模式
3.3.3 调整生态用地功能布局
第四章 基于水平碳流通过程的典型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空间布局模式分析
4.1 基于水平碳流通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化布局模式评价指标
4.2 典型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的比较评价
4.2.1 圈层式
4.2.2 网络式
4.2.3 放射式
4.2.4 散点式
4.3 城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低碳发展趋势
第五章 基于垂直碳流通过程的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方法
5.1 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方法流程
5.2 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用地碳汇效益的影响因子探讨
5.2.1 自然环境因素
5.2.2 人类活动因素
5.3 基于垂直碳循环过程的阻力评价体系构建
第六章 低碳导向的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实践
6.1 南宁市基本概况
6.1.1 自然条件
6.1.2 城市建设
6.1.3 产业结构
6.2 南宁1990年至2014年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南宁市1990年至2014年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变化
6.2.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6.2.4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空间布局理想模型构建
6.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
6.3.1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阻力因子空间化结果
6.3.2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低碳安全格局分析结果
6.4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
6.4.1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6.4.2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布局优化
6.4.3 南宁市边缘区生态用地优化用地对比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主要成果
7.1.2 存在不足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健康视角下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优化研究[J]. 覃盟琳,卢一沙,赵静,牙婧. 规划师. 2015(11)
[2]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湿地公园生态适应性分区优化研究[J]. 李明阳,汪辉,张密芳,胡曼,余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5)
[3]基于生态低碳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以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J]. 张有才,李矿辉. 华中建筑. 2015(08)
[4]我国大城市理想生态空间网式结构模式解析及优化[J]. 万尘心,万艳华,曹哲铭. 规划师. 2015(07)
[5]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J]. 欧定华,夏建国,张莉,赵智.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1)
[6]中国区域滨海湿地固碳能力研究现状与提升[J]. 唐博,龙江平,章伟艳,谢永清,乔吉果,翟万林. 海洋通报. 2014(05)
[7]城市边缘区碳源碳汇用地空间扩张模式研究[J]. 覃盟琳,赵静,黎航,牙婧.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8]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效率及其决定机制[J]. 张广胜,王珊珊. 农业经济问题. 2014(07)
[9]鄂尔多斯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案评价[J]. 蒙吉军,燕群,向芸芸. 中国沙漠. 2014(02)
[10]区域林地利用过程的碳汇效率测度与优化设计[J]. 龙飞,沈月琴,吴伟光,祁慧博,朱臻,张哲.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8)
博士论文
[1]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研究[D]. 郭月峰.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2]温度和水位对滨海围垦湿地碳过程的影响[D]. 仲启铖.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美国森林碳源汇分布的模拟研究[D]. 张方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4]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 史婷婷.中国地质大学 2012
[5]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 陶玉华.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基于遥感和GIS的上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D]. 史利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 张国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
[8]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D]. 张浪.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 周捷.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城市边缘区景观空间的格局与发展[D]. 殷青.南京林业大学 2012
[2]城郊型森林公园功能分析和空间布局特点研究[D]. 梁希敏.广州大学 2012
[3]基于低碳理论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评价与规划[D]. 冯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4]重庆主城区不同林地类型碳汇效益研究[D]. 王晓杰.西南大学 2011
[5]城市边缘区域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及利用途径的研究[D]. 查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特大型城市绿化系统布局模式研究[D]. 王新伊.同济大学 2007
[7]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D]. 江中秒.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3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0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