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3 20:5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突破50%大关,2015年这一数据达到了56.1%,但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城市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相应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断加剧。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直接指出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各项城市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国家西南重镇的重庆市,2006年以来,走上了城镇化的快车道,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6.7%发展到2015的60.94%,十年增长率达到30%,然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市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重庆市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亦是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其城镇化与环境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研究,逐步深入,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重庆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最后通过情...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诺瑟姆曲线
城镇化率模拟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境保护,环境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降低了人口疾病率,其该方案下城镇人口将超过现行方案;方案 D 与方案 E 则是强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并重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侧重方面,与方案 A、B 类似,强调第方案 E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强调第三产业发展的方案 D 快,但显然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经济、人口以及环境的迅速发展,为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得方案 D 与方案 E 下的重庆市城镇人口增其他方案更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2]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冯霞,刘新平. 干旱区地理. 2016(02)
[3]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J].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徐蕖.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11)
[4]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J].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刘世薇.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2)
[5]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J]. 王志章,刘天元,贾煜.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09)
[6]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崔木花. 经济地理. 2015(07)
[7]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 张荣天,焦华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8]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刘超,林晓乐. 华东经济管理. 2015(07)
[9]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 苏昕,段升森,张淑敏. 东岳论丛. 2014(10)
[10]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 生态学报. 2015(07)
博士论文
[1]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D]. 张引.西南大学 2015
[2]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 林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及预警研究[D]. 李新杰.武汉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系统仿真研究[D]. 郝丽丽.大连理工大学 2015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 卢虹虹.复旦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11241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诺瑟姆曲线
城镇化率模拟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境保护,环境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降低了人口疾病率,其该方案下城镇人口将超过现行方案;方案 D 与方案 E 则是强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并重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侧重方面,与方案 A、B 类似,强调第方案 E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较强调第三产业发展的方案 D 快,但显然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经济、人口以及环境的迅速发展,为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使得方案 D 与方案 E 下的重庆市城镇人口增其他方案更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2]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 冯霞,刘新平. 干旱区地理. 2016(02)
[3]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J].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徐蕖.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11)
[4]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J].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刘世薇.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2)
[5]重庆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J]. 王志章,刘天元,贾煜.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09)
[6]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崔木花. 经济地理. 2015(07)
[7]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 张荣天,焦华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7)
[8]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刘超,林晓乐. 华东经济管理. 2015(07)
[9]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 苏昕,段升森,张淑敏. 东岳论丛. 2014(10)
[10]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 生态学报. 2015(07)
博士论文
[1]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D]. 张引.西南大学 2015
[2]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 林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3]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及预警研究[D]. 李新杰.武汉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系统仿真研究[D]. 郝丽丽.大连理工大学 2015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 卢虹虹.复旦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11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1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