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07:24
本文基于创新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机制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构成、特征和功能。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由8大主体要素和4大环境要素构成。8大主体要素包括核心主导型企业、非核心主导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用户;4大环境要素包括科技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核心企业主导性、区域边界多重性、双重生态性、系统结构复杂性和动态稳定性五大特征。具有创新资源集聚、创新风险规避、环境自适应和技术快速扩散四大基本功能。形成。从形成的驱动因素及驱动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协作伙伴选择两个角度来回答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这一问题。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四大内部驱动因素—核心企业影响力驱动、资源和技术差异驱动、利益驱动、纽带关系驱动,是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直接动力;三大外部驱动因素—地域差异驱动、市场竞争驱动、政府支持驱动间接,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间接动力。并就协作伙伴的选择问题,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
【文章来源】:西华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在变量上的载荷从图3.2可以看出,标准化后仅Q10(0.49)、Q28(0.48)指标的载荷略小于0.5
图 3.5 结构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标准化)图结果分析:路径上的数字代表路径显著程度的 T 检验值,一般要求 t 值绝对值大于1.96,系统已标红不显著的路径,需要对结构模型进行修正。在没有其他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删除不显著路径的方对模型进行修正,且删除顺序为 t 值绝对值从小到大依次删除。若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也可按照增加路径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5)优化结构方程模型
图 3.6 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标准化)图结果分析: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图路径上的数字代表路径系数,其大小表示变量另一个变量作用的大小。从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来看,共删除了 7 条路径,新增了 条路径。新增的两条路径表明:核心企业驱动力还可以间接通过利益驱动因素和纽带关系因作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因为核心企业影响力驱动因素维度指出核心企业具有较的产出,同时具有很多的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因而可以通过与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协作纽带关系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这正是两条路径的理论支撑。.4.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讨论通过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图(图 3.6),汇总了结构方程型 12 个理论假设对应的检验结果及其作用方式和作用系数,详见表 3.15。然后根据 3.15 绘出了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因素间作用机制图,详见图 3.7。表 3.15 结构方程模型结论汇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J]. 伍佳妮. 技术经济. 2017(04)
[2]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J]. 张伟,柴张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 顾桂芳,胡恩华,李文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5)
[4]企业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 俞立平,李守伟,刘骏.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2)
[5]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J]. 何平,褚淑贞. 经济研究导刊. 2016(30)
[6]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J]. 谢永平,郑倩林,刘敏,王晶,王亚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24)
[7]距离视角下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地区差异分析[J]. 史烽,陈石斌,蔡翔,车夏辉. 经济问题. 2016(09)
[8]企业协同创新动力要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侯二秀,石晶,秦蓉.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4)
[9]企业创新生态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J]. 柳卸林,马雪梅,高雨辰,陈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8)
[10]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J]. 杨剑钊,李晓娣. 学术交流. 2016(08)
博士论文
[1]核心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D]. 边伟军.青岛科技大学 2017
[2]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实现机制研究[D]. 张琰飞.中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企业协同创新文化、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 余冬青.江西师范大学 2016
[2]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效率影响机理及其提升机制研究[D]. 凌志鹏.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刘泰谷.新疆财经大学 2016
[4]集群企业间协同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刘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6
[5]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冷宗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6]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郑洋.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技术距离、地理距离的影响[D]. 单洁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8]集群式供应链横向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创新模式研究[D]. 徐玲玲.武汉纺织大学 2014
[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共生模式研究[D]. 李敏.兰州理工大学 2014
[10]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D]. 柴张琦.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42412
【文章来源】:西华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在变量上的载荷从图3.2可以看出,标准化后仅Q10(0.49)、Q28(0.48)指标的载荷略小于0.5
图 3.5 结构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标准化)图结果分析:路径上的数字代表路径显著程度的 T 检验值,一般要求 t 值绝对值大于1.96,系统已标红不显著的路径,需要对结构模型进行修正。在没有其他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删除不显著路径的方对模型进行修正,且删除顺序为 t 值绝对值从小到大依次删除。若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也可按照增加路径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5)优化结构方程模型
图 3.6 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标准化)图结果分析: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图路径上的数字代表路径系数,其大小表示变量另一个变量作用的大小。从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来看,共删除了 7 条路径,新增了 条路径。新增的两条路径表明:核心企业驱动力还可以间接通过利益驱动因素和纽带关系因作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因为核心企业影响力驱动因素维度指出核心企业具有较的产出,同时具有很多的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因而可以通过与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协作纽带关系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这正是两条路径的理论支撑。.4.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讨论通过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全模型结构路径系数图(图 3.6),汇总了结构方程型 12 个理论假设对应的检验结果及其作用方式和作用系数,详见表 3.15。然后根据 3.15 绘出了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因素间作用机制图,详见图 3.7。表 3.15 结构方程模型结论汇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J]. 伍佳妮. 技术经济. 2017(04)
[2]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J]. 张伟,柴张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 顾桂芳,胡恩华,李文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5)
[4]企业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 俞立平,李守伟,刘骏. 中国科技论坛. 2016(12)
[5]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J]. 何平,褚淑贞. 经济研究导刊. 2016(30)
[6]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J]. 谢永平,郑倩林,刘敏,王晶,王亚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24)
[7]距离视角下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地区差异分析[J]. 史烽,陈石斌,蔡翔,车夏辉. 经济问题. 2016(09)
[8]企业协同创新动力要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侯二秀,石晶,秦蓉. 科学管理研究. 2016(04)
[9]企业创新生态战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J]. 柳卸林,马雪梅,高雨辰,陈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8)
[10]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J]. 杨剑钊,李晓娣. 学术交流. 2016(08)
博士论文
[1]核心企业主导型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D]. 边伟军.青岛科技大学 2017
[2]新兴技术研发主体间协同创新效应实现机制研究[D]. 张琰飞.中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企业协同创新文化、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 余冬青.江西师范大学 2016
[2]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效率影响机理及其提升机制研究[D]. 凌志鹏.湖南科技大学 2016
[3]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 刘泰谷.新疆财经大学 2016
[4]集群企业间协同创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刘宝.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6
[5]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冷宗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6]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 郑洋.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技术距离、地理距离的影响[D]. 单洁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8]集群式供应链横向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创新模式研究[D]. 徐玲玲.武汉纺织大学 2014
[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共生模式研究[D]. 李敏.兰州理工大学 2014
[10]新兴技术企业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绩效研究[D]. 柴张琦.中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42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4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