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水平、效率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5 22: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果,但在经济水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质量稳定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形成障碍。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2003-2015年为研究时序,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发展阶段四方面综合分析区域不平衡演化情况;运用基于序参量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协调、公平、共享三方面,分析其协同发展水平的演化过程和空间格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其协同发展效率,依据协同度与综合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分区域类型;分析提出其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驱动机制与优化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在区域不平衡演化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呈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产业结构波动优化与公共服务质量波动提升态势,处于投资驱动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并且江苏地市快于安徽、河南地市。(2)在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方面,从演化过程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较低,由非协同阶段演进为低级协同阶段;复合区域协同度水平逐年提高,经历非协同—...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003-2015年人均GDP变化
第三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平衡演化分析23阶段:(1)2003-2012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不断扩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国经济恢复增长。2012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值分别为0.6739、0.2908、0.0590,比2000年相对扩大了11.51%、6.01%和12.69%,年均增幅分别为1.22%、0.65%和1.34%,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2)2012-2013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缓慢下降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3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值分别为0.6643、0.2879和0.0583,比2012年绝对量分别减少了0.0096、0.0029和0.0008,降幅分别为1.43%、0.99%和1.29%,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现小幅下降趋势。(3)2013-2015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再扩大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达到13年间的最大值,分别为0.6855和0.2913,泰尔指数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即0.0593,比2013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0212、0.0034和0.0011,增幅均较小,但是泰尔指数有反弹下降的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现小幅扩大趋势。图3-2:2003-2015年人均GDP差异系数变化Fig.3-2ThedifferencecoefficientofpercapitaGDPfrom2003to2015
第三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平衡演化分析25图3-3:2003-2015年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Fig.3-3Theproportionofvalueabout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yinGDPfrom2003to2015二、结构趋同特征显著,安徽部分和河南部分产业高度相似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具有的某种相似倾向性,随着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趋同性不断增高。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趋同程度,研究20个地市之间两两相似系数的大小,相似系数越大则趋同程度越高,反之则低。计算公式如下[98]:=∑=1√∑2∑2=1=1(3-4)式中:是i区域和j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n是区域内产业的个数;、分别是i区域、j区域的第k个产业产值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当值为0时,两个比较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当值为1时,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标准,相似系数大于0.9即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99]。从分区域视角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江苏、安徽和河南部分相互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图3-4)。从2003-2015年,安徽与河南部分的平均相似系数(0.9883)最高,江苏与安徽部分最低(0.9738)。江苏与安徽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在2004年降至最低(0.9566),以较快增速于2009年超越江苏与河南部分;江苏与河南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值(0.9904),2011年为最低值(0.9683);安徽与河南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增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效率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及影响因素研究[J]. 臧欣昱,马永红,王成东. 软科学. 2017(06)
[2]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淮海城市群为例[J]. 王浩,李新春,沈正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J]. 毛汉英.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4]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J]. 方创琳.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5]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J]. 周晓艳,郝慧迪,叶信岳,秦雅雯,马秀馨. 人文地理. 2016(05)
[6]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经济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J]. 郭付友,佟连军,李平. 经济地理. 2016(09)
[7]甘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J]. 李宗杰,田青,宋玲玲,张富.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8]基于NPP数据的河南省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性分析[J]. 乔旭宁,王林峰,牛海鹏,杨娅琳,顾羊羊. 经济地理. 2016(07)
[9]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李虹,张希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6)
[10]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三角地区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效率研究[J]. 叶磊,段学军,吴威. 地理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理论研究[D]. 王在亮.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D]. 史长俊.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66984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003-2015年人均GDP变化
第三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平衡演化分析23阶段:(1)2003-2012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不断扩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国经济恢复增长。2012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值分别为0.6739、0.2908、0.0590,比2000年相对扩大了11.51%、6.01%和12.69%,年均增幅分别为1.22%、0.65%和1.34%,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2)2012-2013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缓慢下降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3年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值分别为0.6643、0.2879和0.0583,比2012年绝对量分别减少了0.0096、0.0029和0.0008,降幅分别为1.43%、0.99%和1.29%,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现小幅下降趋势。(3)2013-2015年: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再扩大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达到13年间的最大值,分别为0.6855和0.2913,泰尔指数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即0.0593,比2013年绝对量分别增加了0.0212、0.0034和0.0011,增幅均较小,但是泰尔指数有反弹下降的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水平差异呈现小幅扩大趋势。图3-2:2003-2015年人均GDP差异系数变化Fig.3-2ThedifferencecoefficientofpercapitaGDPfrom2003to2015
第三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平衡演化分析25图3-3:2003-2015年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Fig.3-3Theproportionofvalueabout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yinGDPfrom2003to2015二、结构趋同特征显著,安徽部分和河南部分产业高度相似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具有的某种相似倾向性,随着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趋同性不断增高。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趋同程度,研究20个地市之间两两相似系数的大小,相似系数越大则趋同程度越高,反之则低。计算公式如下[98]:=∑=1√∑2∑2=1=1(3-4)式中:是i区域和j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n是区域内产业的个数;、分别是i区域、j区域的第k个产业产值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当值为0时,两个比较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当值为1时,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标准,相似系数大于0.9即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99]。从分区域视角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江苏、安徽和河南部分相互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图3-4)。从2003-2015年,安徽与河南部分的平均相似系数(0.9883)最高,江苏与安徽部分最低(0.9738)。江苏与安徽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在2004年降至最低(0.9566),以较快增速于2009年超越江苏与河南部分;江苏与河南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值(0.9904),2011年为最低值(0.9683);安徽与河南部分的相似系数呈现波动增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效率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及影响因素研究[J]. 臧欣昱,马永红,王成东. 软科学. 2017(06)
[2]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淮海城市群为例[J]. 王浩,李新春,沈正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J]. 毛汉英.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4]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J]. 方创琳.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5]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分析[J]. 周晓艳,郝慧迪,叶信岳,秦雅雯,马秀馨. 人文地理. 2016(05)
[6]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经济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J]. 郭付友,佟连军,李平. 经济地理. 2016(09)
[7]甘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J]. 李宗杰,田青,宋玲玲,张富.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4)
[8]基于NPP数据的河南省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性分析[J]. 乔旭宁,王林峰,牛海鹏,杨娅琳,顾羊羊. 经济地理. 2016(07)
[9]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李虹,张希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6)
[10]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三角地区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效率研究[J]. 叶磊,段学军,吴威. 地理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理论研究[D]. 王在亮.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D]. 史长俊.吉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66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6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