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在新农村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16 20: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已有接近200个的区、镇积极开展在建和试点智慧城市的活动。在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的浪潮推动下,我国农业信息化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等仍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因素。利用互联网+模式的便利,在新农村开展生态旅游的建设,是对新农村新的发展的模式的探索。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近郊区域发展迅速,游客主体为周边城市居民,但由于发展条件不足,起步晚于其他国家等种种原因,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游客分散,缺乏统一组织,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市场没有形成规模,规划不利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系统。我国现阶段急需一种新的理念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来改变农村现状,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是对城市和农村新的发展动力的积极的探索。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多功能农业塑造产生的多功能景观生态格局为基本的剧情和场景。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方向的结合发展中,推动了多...
【文章来源】: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1.1.1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
1.1.2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1.3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
1.1.4 研究范围
1.1.5 国家相关政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农村生态旅游
2.1 生态旅游理论研究
2.1.1 生态旅游概念
2.1.2 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化
2.1.3 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2.2 新农村类型分析
2.3 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旅游
2.3.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
2.3.1.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3.1.2 农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条件
2.3.2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类别
2.3.2.1 体验型
2.3.2.2 遗产型
2.3.2.3 观赏型
2.4 国外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4.1 日本
2.4.1.1 体验型
2.4.1.2 艺术型
2.4.1.3 教育型
2.4.2 澳大利亚
2.4.2.1 生态自助游
2.4.2.2 农场、农庄游
2.5 存在的问题
2.6 分析问题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旅游
3.1 理论基础
3.1.1 生态场理论
3.1.2 体验经济理论
3.1.3 体验旅游理论
3.1.4 生态农业学理论
3.2 互联网+背景下新农村生态旅游的模式探究
3.3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建设
3.3.1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3.3.1.1 对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整体把握
3.3.1.2 规划原则
3.3.1.3 功能分区
3.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3.3 信息化建设
3.3.3.1 互联网+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必要性
3.3.3.2 新农村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
3.3.3.3.互联网+在新农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的应用
3.3.4 建筑设计
3.3.4.1 居住景观建筑
3.3.4.2 公共服务建筑
3.3.5 景观设计
3.3.5.1 农业景色营造
3.3.5.2 水体景观营造
3.3.5.3 小品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青岛市大沽河农村生态旅游为例
4.1 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项目的背景
4.1.1 大沽河流域特色农业资源统计
4.1.2 大沽河流域各市区河段情况
4.1.2.1 平度段
4.1.2.2 莱西段
4.1.2.3 即墨段
4.1.2.4 城阳段
4.2 相关政策
4.3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4.3.1 旅游市场优势
4.3.2 区位优势
4.3.3 自然条件优势
4.3.4 信息化程度
4.3.4.1 信息化评价标准
4.3.4.2 青岛市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
4.3.5 交通优势
4.4 青岛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
4.4.1 生态环境的破坏
4.4.2 基础设施水平
4.4.3 特色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4.5 分析发展建设的方向
4.5.1 互联网+农业生态旅游的新型模式
4.5.2 艺术氛围营造
4.5.3 体验感的营造
4.6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新农村生态旅游探究
4.6.1 规划原则
4.6.2 功能分区
4.6.2.1 “沽河源—瓜果飘香”采摘体验区
4.6.2.2 “莱西湖—诗意栖居”文化观赏区
4.6.2.3 “莱西湖—碧湖宴游”环湖生态休闲区
4.6.2.4 “沽河水—韵动水乡”运动体验区
4.6.2.5 “沽河水—田园农耕”生态农业体验区
4.6.2.6 “沽河汇—乡土记忆”民俗文化观赏区
4.6.3 绿色游览路线规划
4.6.4 基础设施建设
4.6.5 互联网+ 建设
4.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读互联网+[J]. 金保印. 民营科技. 2015(11)
[2]“互联网+”带热的行业[J]. 陈予燕. 理财. 2015(05)
[3]早谋划、早布局、早下手 抢占“互联网+”制高点[J]. 天津经济课题组,张丽恒,闫威,虞冬青,孟力,曲宁,仲成春. 天津经济. 2015(04)
[4]“大沽河”走进新时代[J]. 刘潇,于风亮,杨冰. 青岛画报. 2012(02)
[5]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 荣骋.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4)
[6]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共生模式研究[J]. 相磊. 华章. 2010 (29)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8]忻州市生态农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 姚婧婧,沈琦.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02)
[9]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 李铭,程道品,胡新添. 商场现代化. 2006(16)
[10]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谢彦君,彭丹. 旅游科学. 2005(06)
博士论文
[1]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 郑辽吉.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D]. 赵洪亮.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陶表红.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杨絮飞.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任伶俐.重庆工商大学 2015
[2]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D]. 张梦娇.燕山大学 2012
[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文化遗产型乡村社区旅游开发影响研究[D]. 郭任聪.河北师范大学 2012
[5]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D]. 孙会影.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D]. 刘静怡.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 赵鑫.河南大学 2008
[8]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 何晓芳.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7681
【文章来源】: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1.1.1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
1.1.2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1.3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
1.1.4 研究范围
1.1.5 国家相关政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农村生态旅游
2.1 生态旅游理论研究
2.1.1 生态旅游概念
2.1.2 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化
2.1.3 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2.2 新农村类型分析
2.3 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旅游
2.3.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条件
2.3.1.1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3.1.2 农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条件
2.3.2 我国新农村生态旅游类别
2.3.2.1 体验型
2.3.2.2 遗产型
2.3.2.3 观赏型
2.4 国外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4.1 日本
2.4.1.1 体验型
2.4.1.2 艺术型
2.4.1.3 教育型
2.4.2 澳大利亚
2.4.2.1 生态自助游
2.4.2.2 农场、农庄游
2.5 存在的问题
2.6 分析问题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旅游
3.1 理论基础
3.1.1 生态场理论
3.1.2 体验经济理论
3.1.3 体验旅游理论
3.1.4 生态农业学理论
3.2 互联网+背景下新农村生态旅游的模式探究
3.3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农村生态建设
3.3.1 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3.3.1.1 对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整体把握
3.3.1.2 规划原则
3.3.1.3 功能分区
3.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3.3 信息化建设
3.3.3.1 互联网+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必要性
3.3.3.2 新农村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
3.3.3.3.互联网+在新农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的应用
3.3.4 建筑设计
3.3.4.1 居住景观建筑
3.3.4.2 公共服务建筑
3.3.5 景观设计
3.3.5.1 农业景色营造
3.3.5.2 水体景观营造
3.3.5.3 小品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青岛市大沽河农村生态旅游为例
4.1 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项目的背景
4.1.1 大沽河流域特色农业资源统计
4.1.2 大沽河流域各市区河段情况
4.1.2.1 平度段
4.1.2.2 莱西段
4.1.2.3 即墨段
4.1.2.4 城阳段
4.2 相关政策
4.3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4.3.1 旅游市场优势
4.3.2 区位优势
4.3.3 自然条件优势
4.3.4 信息化程度
4.3.4.1 信息化评价标准
4.3.4.2 青岛市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
4.3.5 交通优势
4.4 青岛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农村生态旅游的不足
4.4.1 生态环境的破坏
4.4.2 基础设施水平
4.4.3 特色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4.5 分析发展建设的方向
4.5.1 互联网+农业生态旅游的新型模式
4.5.2 艺术氛围营造
4.5.3 体验感的营造
4.6 青岛市大沽河区域发展互联网+新农村生态旅游探究
4.6.1 规划原则
4.6.2 功能分区
4.6.2.1 “沽河源—瓜果飘香”采摘体验区
4.6.2.2 “莱西湖—诗意栖居”文化观赏区
4.6.2.3 “莱西湖—碧湖宴游”环湖生态休闲区
4.6.2.4 “沽河水—韵动水乡”运动体验区
4.6.2.5 “沽河水—田园农耕”生态农业体验区
4.6.2.6 “沽河汇—乡土记忆”民俗文化观赏区
4.6.3 绿色游览路线规划
4.6.4 基础设施建设
4.6.5 互联网+ 建设
4.7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读互联网+[J]. 金保印. 民营科技. 2015(11)
[2]“互联网+”带热的行业[J]. 陈予燕. 理财. 2015(05)
[3]早谋划、早布局、早下手 抢占“互联网+”制高点[J]. 天津经济课题组,张丽恒,闫威,虞冬青,孟力,曲宁,仲成春. 天津经济. 2015(04)
[4]“大沽河”走进新时代[J]. 刘潇,于风亮,杨冰. 青岛画报. 2012(02)
[5]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 荣骋.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4)
[6]黑龙江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共生模式研究[J]. 相磊. 华章. 2010 (29)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8]忻州市生态农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 姚婧婧,沈琦.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02)
[9]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 李铭,程道品,胡新添. 商场现代化. 2006(16)
[10]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谢彦君,彭丹. 旅游科学. 2005(06)
博士论文
[1]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D]. 郑辽吉.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D]. 赵洪亮.沈阳农业大学 2012
[3]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陶表红.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杨絮飞.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任伶俐.重庆工商大学 2015
[2]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D]. 张梦娇.燕山大学 2012
[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明.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文化遗产型乡村社区旅游开发影响研究[D]. 郭任聪.河北师范大学 2012
[5]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研究[D]. 孙会影.东北师范大学 2010
[6]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D]. 刘静怡.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 赵鑫.河南大学 2008
[8]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D]. 何晓芳.浙江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7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8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