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 ——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1 10:07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岛作为海洋开发的重要部分,符合国家实施“海洋强国”的战略。海岛旅游地因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独特性受到追捧,使海岛旅游的开发规模不断加大,同时也成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扰动因子,并加深海岛旅游地的脆弱性。海峡西岸海岛旅游地是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研究其旅游开发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时序变化和影响规律,适应性调控与管理,有利于海岛旅游开发健康有序,推动海岛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文献分析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以东山岛为案例地,研究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演化过程和脆弱性特征。通过建立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体系,选取相关替代指标,进行恢复力测评,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对旅游资源、旅游酒店业态和旅游开发时序变化研究中,得出东山岛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东部沿海多于内部地区,主要位于铜陵镇和康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68:116-1...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能力三者之间关系
图 2.2 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46]2 研究尺度与主要区域)研究尺度究尺度来看,国外学者关于研究的尺度一般分为两种:大尺度对象。大尺度的研究对象通常为区域和国家,例如:加勒比海度尼西亚等[29][47-48];小尺度的研究对象为当地保护区、社区、游组织、企业等,目前多以旅游地和社区研究恢复力为主,如村(Glacier Country)保护区旅游,多米尼克共和国的六个社区业等[20][32][38]。)主要区域和对象究区域分布来看,国外学者关于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恢较为分散,但热门海岛旅游地的研究成果较多。首先,为加勒国家。近年来,这些旅游地常常面临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学系统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其次,以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
是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开始使海岛旅游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发生重大改变。系统状态在旅游活动带来的外来压力干扰与自身功能修复中不断发生抗衡,并发生新的循环改变。因此,促进海岛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升海岛旅游地的恢复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3.2 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与影响因素3.2.1 海岛旅游地社会—系统恢复力概念根据恢复力联盟的定义,结合陈娅玲关于旅游社会-生态恢复力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定义为:(1)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扰动的抗压能力(2)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3)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能力。海岛旅游地的旅游发展,使游客、资本、技术等不断进入,推动海岛社会和景观的变化。因此,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具有非线性、动态变化和开发性等特性,是一个渐变的,且短期不易察觉的过程(见图 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J]. 巫丽芸,何东进,游巍斌,邓西鹏,谭勇,纪志荣. 生态学报. 2016(16)
[2]生计脆弱性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J]. 苏飞,应蓉蓉,李博. 地理科学. 2016(07)
[3]遗产型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基于林寨古村农户调研分析[J]. 杨亮. 惠州学院学报. 2016(02)
[4]旅游型海岛公众对争议性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研究——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J]. 李能斌,陈金华,林小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 王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4)
[6]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特征及成因探析[J]. 池源,石洪华,郭振,丁德文. 海洋学报. 2015(12)
[7]岛屿型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亚西岛为例[J]. 余中元,陈雪霞. 资源与产业. 2015(05)
[8]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J]. 王群,陆林,杨兴柱. 地理学报. 2015(05)
[9]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J]. 李佳,陈佳,杨新军. 地理研究. 2015(05)
[10]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 陈佳,杨新军,王子侨,张立新. 旅游学刊. 2015(03)
博士论文
[1]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邹永广.华侨大学 2015
[2]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D]. 赵直.西北大学 2014
[3]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 陈娅玲.西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旅游型海岛景观功能冲突权衡研究[D]. 高伟雯.华侨大学 2016
[2]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 李佳.西北大学 2013
[3]基于多利益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D]. 张慧.西北大学 2013
[4]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华侨大学 2013
[5]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李冠英.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94821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能力三者之间关系
图 2.2 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46]2 研究尺度与主要区域)研究尺度究尺度来看,国外学者关于研究的尺度一般分为两种:大尺度对象。大尺度的研究对象通常为区域和国家,例如:加勒比海度尼西亚等[29][47-48];小尺度的研究对象为当地保护区、社区、游组织、企业等,目前多以旅游地和社区研究恢复力为主,如村(Glacier Country)保护区旅游,多米尼克共和国的六个社区业等[20][32][38]。)主要区域和对象究区域分布来看,国外学者关于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恢较为分散,但热门海岛旅游地的研究成果较多。首先,为加勒国家。近年来,这些旅游地常常面临着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学系统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其次,以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
是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开始使海岛旅游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发生重大改变。系统状态在旅游活动带来的外来压力干扰与自身功能修复中不断发生抗衡,并发生新的循环改变。因此,促进海岛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升海岛旅游地的恢复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3.2 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与影响因素3.2.1 海岛旅游地社会—系统恢复力概念根据恢复力联盟的定义,结合陈娅玲关于旅游社会-生态恢复力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定义为:(1)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扰动的抗压能力(2)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3)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能力。海岛旅游地的旅游发展,使游客、资本、技术等不断进入,推动海岛社会和景观的变化。因此,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具有非线性、动态变化和开发性等特性,是一个渐变的,且短期不易察觉的过程(见图 3.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东山岛灾害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化[J]. 巫丽芸,何东进,游巍斌,邓西鹏,谭勇,纪志荣. 生态学报. 2016(16)
[2]生计脆弱性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J]. 苏飞,应蓉蓉,李博. 地理科学. 2016(07)
[3]遗产型乡村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基于林寨古村农户调研分析[J]. 杨亮. 惠州学院学报. 2016(02)
[4]旅游型海岛公众对争议性重大事件影响的感知研究——以福建省东山岛为例[J]. 李能斌,陈金华,林小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5]海洋环境风险的特性及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 王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4)
[6]海岛生态脆弱性的内涵、特征及成因探析[J]. 池源,石洪华,郭振,丁德文. 海洋学报. 2015(12)
[7]岛屿型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亚西岛为例[J]. 余中元,陈雪霞. 资源与产业. 2015(05)
[8]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J]. 王群,陆林,杨兴柱. 地理学报. 2015(05)
[9]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J]. 李佳,陈佳,杨新军. 地理研究. 2015(05)
[10]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 陈佳,杨新军,王子侨,张立新. 旅游学刊. 2015(03)
博士论文
[1]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研究[D]. 邹永广.华侨大学 2015
[2]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D]. 赵直.西北大学 2014
[3]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 陈娅玲.西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旅游型海岛景观功能冲突权衡研究[D]. 高伟雯.华侨大学 2016
[2]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 李佳.西北大学 2013
[3]基于多利益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D]. 张慧.西北大学 2013
[4]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华侨大学 2013
[5]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李冠英.南京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94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9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