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7-29 12:09
提高生态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16年中原城市群2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超效率SBM模型, Super slacks-based model)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综合运用GIS技术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6年,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上呈"阶梯状"的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形成了北部和南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2)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呈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趋势逐步增强,冷点区在西北部地区动态变化,东南部地区形成稳定的热点区。(3)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产生显著正向效应,而科技水平产生显著负向效应。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中原城市群区域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整体上呈“阶梯状”的上升趋势,变异系数在0.22—0.36之间变化,区域差异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当生态效率快速上升时,区域差异扩大;当生态效率平稳发展时,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在整个研究期内,2003—2006年,2009—2011年,2015—2016年这三个时期生态效率快速上升,同时区域差异不断扩大。2006—2009年,2011—2015年这两个时期生态效率平稳发展,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出现这种变化特征可能的原因是:2003—2006年,2009—2011年这两个时期,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逐渐显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但其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导向型发展特征明显,因此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由于各市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基础及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区域差异扩大。而2006—2009年期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各省调整发展战略,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重污染企业,同时政府投资新技术产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一致性,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此期间生态效率平稳发展,中原城市群内部生态效率差异不断缩小。2011—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前期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及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逐渐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致使这一时期生态效率平稳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而2015—2016年,经过前期资源要素累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效率又开始快速上升,由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城市间生态效率差异不断扩大。
总体来看(图3):(1)中原城市群不同等级的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明显,生态效率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性,生态效率水平相近的城市集中连片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和南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3、2010、2016年生态效率中高水平的城市比重逐渐增加,低效率水平的城市比重逐渐下降。具体来看:(1)生态效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周口、许昌及安徽亳州。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但从投入产出指标分析,发现其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其他资源投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同时非期望产出相对较少。(2)中等效率的空间范围略有增加,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北部的邯郸及南部的洛阳、平顶山、南阳和驻马店。其中,邯郸和洛阳资本和其他资源投入冗余,平顶山在2010年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低,这些城市在带来经济高产出的同时,也造成非期望产出的大幅增加,减排压力增大。而南阳和驻马店的非期望产出都偏低,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促进其生态效率的提高。如南阳的其他资源投入冗余,驻马店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冗余。(3)低效率范围区主要为中等效率和高效率之间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原城市群西北和东北两个片区。这些城市处于中等效率及高效率的边缘,多数是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城市在追求经济产出增加时,对其他资源投入需求量较大,同时大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其生态效率水平偏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能值分析的环太湖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 贾小乐,周源,延建林,魏亿钢. 生态学报. 2019(17)
[2]基于改进SBM模型的中国省际间生态效率研究[J]. 陈莹文,王美强,李丹.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6)
[3]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时空差异视角的实证分析[J]. 屈小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2)
[4]泛长三角地区碳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李平星. 生态学报. 2018(23)
[5]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J]. 车磊,白永平,周亮,汪凡,纪学朋,乔富伟. 地理科学. 2018(11)
[6]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与影响要素[J]. 董小君,石涛.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5)
[7]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曹鹏,白永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4)
[8]基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研究[J]. 黄和平,胡晴,乔学忠. 生态学报. 2018(15)
[9]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驱动机制:见贤思齐VS见劣自缓[J]. 黄建欢,方霞,黄必红. 中国软科学. 2018(03)
[10]基于非期望产出和门槛回归模型的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J]. 韩增林,吴爱玲,彭飞,孙嘉泽,夏康.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2)
本文编号:3309296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中原城市群区域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整体上呈“阶梯状”的上升趋势,变异系数在0.22—0.36之间变化,区域差异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当生态效率快速上升时,区域差异扩大;当生态效率平稳发展时,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在整个研究期内,2003—2006年,2009—2011年,2015—2016年这三个时期生态效率快速上升,同时区域差异不断扩大。2006—2009年,2011—2015年这两个时期生态效率平稳发展,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出现这种变化特征可能的原因是:2003—2006年,2009—2011年这两个时期,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逐渐显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但其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导向型发展特征明显,因此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由于各市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基础及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区域差异扩大。而2006—2009年期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各省调整发展战略,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重污染企业,同时政府投资新技术产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一致性,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此期间生态效率平稳发展,中原城市群内部生态效率差异不断缩小。2011—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前期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及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逐渐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致使这一时期生态效率平稳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而2015—2016年,经过前期资源要素累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效率又开始快速上升,由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城市间生态效率差异不断扩大。
总体来看(图3):(1)中原城市群不同等级的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明显,生态效率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性,生态效率水平相近的城市集中连片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和南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3、2010、2016年生态效率中高水平的城市比重逐渐增加,低效率水平的城市比重逐渐下降。具体来看:(1)生态效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周口、许昌及安徽亳州。这几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但从投入产出指标分析,发现其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其他资源投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同时非期望产出相对较少。(2)中等效率的空间范围略有增加,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北部的邯郸及南部的洛阳、平顶山、南阳和驻马店。其中,邯郸和洛阳资本和其他资源投入冗余,平顶山在2010年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低,这些城市在带来经济高产出的同时,也造成非期望产出的大幅增加,减排压力增大。而南阳和驻马店的非期望产出都偏低,但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促进其生态效率的提高。如南阳的其他资源投入冗余,驻马店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冗余。(3)低效率范围区主要为中等效率和高效率之间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中原城市群西北和东北两个片区。这些城市处于中等效率及高效率的边缘,多数是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强调资源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这些城市在追求经济产出增加时,对其他资源投入需求量较大,同时大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其生态效率水平偏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能值分析的环太湖城市群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 贾小乐,周源,延建林,魏亿钢. 生态学报. 2019(17)
[2]基于改进SBM模型的中国省际间生态效率研究[J]. 陈莹文,王美强,李丹. 科技管理研究. 2019(06)
[3]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时空差异视角的实证分析[J]. 屈小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2)
[4]泛长三角地区碳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李平星. 生态学报. 2018(23)
[5]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J]. 车磊,白永平,周亮,汪凡,纪学朋,乔富伟. 地理科学. 2018(11)
[6]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与影响要素[J]. 董小君,石涛. 区域经济评论. 2018(05)
[7]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曹鹏,白永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4)
[8]基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研究[J]. 黄和平,胡晴,乔学忠. 生态学报. 2018(15)
[9]中国城市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的驱动机制:见贤思齐VS见劣自缓[J]. 黄建欢,方霞,黄必红. 中国软科学. 2018(03)
[10]基于非期望产出和门槛回归模型的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J]. 韩增林,吴爱玲,彭飞,孙嘉泽,夏康.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2)
本文编号:3309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0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