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补偿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1:5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新疆“十二五”规划倡导“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对煤炭资源开发的要求是引导煤炭资源的规模开采、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项目,遵循先规划后开发、开发的同时加强保护、减少破坏的原则,积极做好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和企业的污染治理。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分别为2.19万亿吨,占全国40%左右,拥有准东、伊犁、吐哈、库拜四大煤田,现阶段,准东、吐哈矿区开发较快,准东矿区定位为煤电和煤制气基地,吐哈矿区定位为疆煤外运。本文以现阶段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格局为研究突破口,文章第三章梳理清晰新疆煤炭行业的特点。指出现阶段新疆煤炭资源利益分配现状是以煤炭企业为中心、不同级政府之间、地方居民的特定利益分配。文章第四部分,构建融入生态补偿后的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应该以:以煤炭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核心、以调节各利益主体利益为目标、以改革税费为手段、以“两个可持续”发展为结果。开征生态补偿税、调整煤炭企业税费征收、市场化模式下新疆煤炭企业的“自我主动修复”可以作为融入生态补偿后的新疆煤炭资源利益分配手段。对新疆投入产出分析发现,在生态补...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疆煤炭四大环节主体构成图
图 3-2:新疆煤炭资源收益分配示意图据统计,新疆煤炭利益分配不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煤炭资源收益低于煤炭企业收益。即煤炭开采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煤炭开采利润,代表国家的政府仅仅收取了税费。以 2010 年为例,在煤炭开采收益中,煤炭开采企业获得煤炭开采收益总额的 55%,政府仅仅获得 45%的收益分成。第二:在政府内部收益划分上,新疆地方政府的收益低于中央政府的收益。根据上文表 3-1 显示,煤炭资源税收在中央、地方政府的划分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总体收益远高于新疆地方政府。(2)新疆煤炭资源资源税从量计征表现出不足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由于煤炭企业的拥有较多的资源开发利益分
国内外煤炭资源产地频繁出现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生态环境化、因环境破坏而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煤炭资源诅咒”等诸多问题。据统计,疆多数煤矿处于河流干流的中上游段,对水资源破坏极其严重;新疆规划的 49矿区形成产能后, 每年矸石排放量将达到 1.0 亿 t 以上,固体废物排放压力大;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对大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粉尘和沙尘危害两个方面,平每开采 1 万吨煤产生 0.65t 粉尘,直接破坏 30km2地表,因此新疆煤炭资源不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必须遵循“谁开发、保护”的原则,将保护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的核心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边开发、边保护,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复生态环境。新疆煤炭开发利益分配核心——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贫困地区矿产开采企业间生态补偿博弈分析[J]. 彭秀丽. 求索. 2013(08)
[2]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博弈分析及建议[J]. 吕雁琴,慕君辉,李旭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8)
[3]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综述[J]. 龚利,田瑾. 华东经济管理. 2013(07)
[4]水源地生态补偿各主体博弈及其行为选择[J]. 于富昌,葛颜祥,李伟长.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生态补偿与理性选择[J]. 许芬,时保国. 求知. 2012(08)
[6]基于国家所有权的矿业权价值的实现[J]. 王玉洁,陈德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06)
[7]可持续发展倒逼生态补偿机制冲破瓶颈[J]. 丁吉林,许媛媛. 财经界. 2012(03)
[8]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J]. 蔡绍洪,李仁发,向秋兰.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03)
[9]探矿权采矿权与所有权收益之关系的思考[J]. 任海兵,姬长生.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02)
[10]“资源诅咒”在我国省际层面传导机制:理论与经验[J]. 孙庆刚,秦放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博士论文
[1]矿产资源开发对中国矿产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庞博.西北大学 2013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 陆畅.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 王承武.新疆农业大学 2010
[4]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D]. 江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 尤艳馨.河北工业大学 2007
[6]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 何承耕.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拟实施碳交易政策的经济和竞争力效应的研究[D]. 余丹.暨南大学 2013
[2]新疆油气资源开发财政补偿制度研究[D]. 贺香.暨南大学 2010
[3]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补偿问题研究[D]. 刘建新.新疆农业大学 2009
[4]我国矿产资源税费问题研究[D]. 董桃.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税费问题研究[D]. 王井中.大庆石油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21648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疆煤炭四大环节主体构成图
图 3-2:新疆煤炭资源收益分配示意图据统计,新疆煤炭利益分配不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煤炭资源收益低于煤炭企业收益。即煤炭开采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煤炭开采利润,代表国家的政府仅仅收取了税费。以 2010 年为例,在煤炭开采收益中,煤炭开采企业获得煤炭开采收益总额的 55%,政府仅仅获得 45%的收益分成。第二:在政府内部收益划分上,新疆地方政府的收益低于中央政府的收益。根据上文表 3-1 显示,煤炭资源税收在中央、地方政府的划分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总体收益远高于新疆地方政府。(2)新疆煤炭资源资源税从量计征表现出不足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配中,由于煤炭企业的拥有较多的资源开发利益分
国内外煤炭资源产地频繁出现大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生态环境化、因环境破坏而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煤炭资源诅咒”等诸多问题。据统计,疆多数煤矿处于河流干流的中上游段,对水资源破坏极其严重;新疆规划的 49矿区形成产能后, 每年矸石排放量将达到 1.0 亿 t 以上,固体废物排放压力大;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对大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粉尘和沙尘危害两个方面,平每开采 1 万吨煤产生 0.65t 粉尘,直接破坏 30km2地表,因此新疆煤炭资源不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必须遵循“谁开发、保护”的原则,将保护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分的核心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边开发、边保护,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复生态环境。新疆煤炭开发利益分配核心——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贫困地区矿产开采企业间生态补偿博弈分析[J]. 彭秀丽. 求索. 2013(08)
[2]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博弈分析及建议[J]. 吕雁琴,慕君辉,李旭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8)
[3]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综述[J]. 龚利,田瑾. 华东经济管理. 2013(07)
[4]水源地生态补偿各主体博弈及其行为选择[J]. 于富昌,葛颜祥,李伟长.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5]生态补偿与理性选择[J]. 许芬,时保国. 求知. 2012(08)
[6]基于国家所有权的矿业权价值的实现[J]. 王玉洁,陈德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06)
[7]可持续发展倒逼生态补偿机制冲破瓶颈[J]. 丁吉林,许媛媛. 财经界. 2012(03)
[8]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博弈分析[J]. 蔡绍洪,李仁发,向秋兰.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03)
[9]探矿权采矿权与所有权收益之关系的思考[J]. 任海兵,姬长生.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02)
[10]“资源诅咒”在我国省际层面传导机制:理论与经验[J]. 孙庆刚,秦放鸣.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博士论文
[1]矿产资源开发对中国矿产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庞博.西北大学 2013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 陆畅.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 王承武.新疆农业大学 2010
[4]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研究[D]. 江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5]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 尤艳馨.河北工业大学 2007
[6]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 何承耕.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拟实施碳交易政策的经济和竞争力效应的研究[D]. 余丹.暨南大学 2013
[2]新疆油气资源开发财政补偿制度研究[D]. 贺香.暨南大学 2010
[3]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补偿问题研究[D]. 刘建新.新疆农业大学 2009
[4]我国矿产资源税费问题研究[D]. 董桃.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税费问题研究[D]. 王井中.大庆石油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21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2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