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15:16
黄土丘陵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结合体,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动力支持,社会进步为人类发展的组织力量和目标。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作为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为剖析其动态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寻求协调发展提供路径,而且对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及社会问题,尤其在生态相对脆弱的黄土丘陵区,如何将生态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需要,本文以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为研究内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借助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依据DPSIR(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se)概念框架,采用统计描述性方法、模糊隶属度协调发展模型、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EES系统DPSIR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以评价生态修复过程中生态-...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修复研究
1.3.2 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1.3.3 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协调发展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2 EES 系统协调发展概念界定
2.2.1 EES 系统
2.2.2 EES 系统协调发展
2.2.3 区域 EES 系统协调发展
2.2.4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体系
2.3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2.3.1 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理论分析
2.3.2 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 EES 系统的影响分析
3.1 生态修复前区域 EES 系统的状况
3.1.1 生态系统
3.1.2 经济系统
3.1.3 社会系统
3.2 生态修复后对研究区 EES 系统的影响
3.2.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2.2 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3.2.3 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模型的选择
4.1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4.1.1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原则
4.1.2 基于 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概念框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协调发展评价综合模型
4.2.1 综合指数模型
4.2.2 协调发展函数模型
4.2.3 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
4.2.4 空间格局分析
4.2.5 主成分分析法
第五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实证分析—以志丹县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
5.2.1 建立 DPSIR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数据获取及整理
5.2.3 指标权重的获取
5.3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EES 系统综合指数分析
5.3.2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3 生态-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4 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5 EES 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4 EES 系统的协调发展灰色预测分析
5.4.1 数据来源
5.4.2 预测步骤
5.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5.5 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 EES 系统的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以榆林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资源特征
6.1.3 社会经济概况
6.2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2 数据获取及整理
6.2.3 指标权重的获取
6.3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6.3.1 EES 系统协调发展时序分析
6.3.2 区域 EES 系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6.4 EES 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6.4.1 提取主控影响因子
6.4.2 主控因子回归分析
6.5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7.2.2 加快生态建设一体化
7.2.3 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建设
7.2.4 发展文化产业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53735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修复研究
1.3.2 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1.3.3 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协调发展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2 EES 系统协调发展概念界定
2.2.1 EES 系统
2.2.2 EES 系统协调发展
2.2.3 区域 EES 系统协调发展
2.2.4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体系
2.3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2.3.1 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理论分析
2.3.2 EES 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 EES 系统的影响分析
3.1 生态修复前区域 EES 系统的状况
3.1.1 生态系统
3.1.2 经济系统
3.1.3 社会系统
3.2 生态修复后对研究区 EES 系统的影响
3.2.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2.2 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3.2.3 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模型的选择
4.1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4.1.1 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原则
4.1.2 基于 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概念框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协调发展评价综合模型
4.2.1 综合指数模型
4.2.2 协调发展函数模型
4.2.3 灰色系统动态预测模型
4.2.4 空间格局分析
4.2.5 主成分分析法
第五章 EES 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实证分析—以志丹县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
5.2.1 建立 DPSIR 评价指标体系
5.2.2 数据获取及整理
5.2.3 指标权重的获取
5.3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EES 系统综合指数分析
5.3.2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3 生态-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4 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3.5 EES 系统协调发展分析
5.4 EES 系统的协调发展灰色预测分析
5.4.1 数据来源
5.4.2 预测步骤
5.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5.5 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 EES 系统的协调发展时空分析-以榆林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资源特征
6.1.3 社会经济概况
6.2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步骤
6.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2 数据获取及整理
6.2.3 指标权重的获取
6.3 EES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6.3.1 EES 系统协调发展时序分析
6.3.2 区域 EES 系统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6.4 EES 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6.4.1 提取主控影响因子
6.4.2 主控因子回归分析
6.5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7.2.2 加快生态建设一体化
7.2.3 加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建设
7.2.4 发展文化产业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53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5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