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1-08-20 21:53
【目的】对青海省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为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安全预警、区域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青海省2017年耕地生态承载力为研究出发点,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对青海省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定性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1)青海省耕地生态足迹东部地区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小,测算结果与各市(州)人口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2)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比值在区域分布上不匹配,主要因为各市(州)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差异性;(3)从整体上看,青海省各市(州)耕地生态承载状况都属于耕地生态盈余区与耕地生态平衡区,并未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区;(4)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依然存在不平衡性,西部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较东部地区好,东北部的海北州、海南州和海东市已经处于临界超载的状态,且临界超载区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区域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对于青海省土地的总体规划要格外慎重,要做好生态和经济两方面工作;同时在耕地资源方面坚守原则,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文章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20,47(08)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青海省各市(州)总耕地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
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格局
2017年青海省总耕地生态足迹为465.647.52.hm2,区域人口总数为584.69万人,区域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08.hm2。依据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平均总耕地生态足迹的比值(图1A)、各市(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比值(图1B)评价耕地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平均总耕地生态足迹比值的高值区为东部的海东市,低值区为西部的玉树州、南部的果洛州和黄南州;各市(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比值的高值区为中部的海南州、北部的海北州,低值区为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和西宁市。总体来看,图1A比值结果与各区域人口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人口总数多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大;图1B比值结果中低值区分布较为广泛,西宁市人口相对集中,但与青海省内人口较为分散的区域相比呈现出低值。2.2 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足迹视域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态势的时空属性研究:2007-2025[J]. 罗海平,邹楠,潘柳欣,朱勤勤.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6)
[2]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杨枝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0)
[3]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7-2016年面板数据[J]. 罗海平,朱勤勤,罗逸伦,黄晓玲.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5)
[4]西宁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面积协调性分析[J]. 马晓帆,张海峰.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01)
[5]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郑亚楠,张凤荣,谢臻,张天柱,李超,王秀丽.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6)
[6]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赵东升,郭彩贇,郑度,刘磊,吴绍洪. 生态学报. 2019(02)
[7]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特征分析[J]. 韦燕飞,黄莹,冯文靖. 广东土地科学. 2018(05)
[8]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J]. 王雅敬,谢炳庚,李晓青,赵卫权,王金艳,罗海波. 生态学报. 2017(21)
[9]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J]. 高凌寒,赵鹏祥,张晓莉,高婷,赵选.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2)
[10]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J]. 刘利花,杨永福,李全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354297
【文章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20,47(08)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青海省各市(州)总耕地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
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格局
2017年青海省总耕地生态足迹为465.647.52.hm2,区域人口总数为584.69万人,区域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08.hm2。依据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平均总耕地生态足迹的比值(图1A)、各市(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的比值(图1B)评价耕地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平均总耕地生态足迹比值的高值区为东部的海东市,低值区为西部的玉树州、南部的果洛州和黄南州;各市(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与青海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比值的高值区为中部的海南州、北部的海北州,低值区为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和西宁市。总体来看,图1A比值结果与各区域人口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人口总数多的市(州)耕地生态足迹大;图1B比值结果中低值区分布较为广泛,西宁市人口相对集中,但与青海省内人口较为分散的区域相比呈现出低值。2.2 青海省耕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足迹视域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态势的时空属性研究:2007-2025[J]. 罗海平,邹楠,潘柳欣,朱勤勤.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6)
[2]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杨枝茂.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10)
[3]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7-2016年面板数据[J]. 罗海平,朱勤勤,罗逸伦,黄晓玲.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5)
[4]西宁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面积协调性分析[J]. 马晓帆,张海峰.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01)
[5]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郑亚楠,张凤荣,谢臻,张天柱,李超,王秀丽.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6)
[6]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赵东升,郭彩贇,郑度,刘磊,吴绍洪. 生态学报. 2019(02)
[7]广西贫困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特征分析[J]. 韦燕飞,黄莹,冯文靖. 广东土地科学. 2018(05)
[8]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J]. 王雅敬,谢炳庚,李晓青,赵卫权,王金艳,罗海波. 生态学报. 2017(21)
[9]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J]. 高凌寒,赵鹏祥,张晓莉,高婷,赵选.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2)
[10]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研究[J]. 刘利花,杨永福,李全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本文编号:3354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5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