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1 07:35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整体上由简单要素的数理评价模型研究向综合定量的空间评价模型研究发展,多侧重于单个研究区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而将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调整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托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格局下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2012MS0623)”,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在研究区现状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该县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策,以期对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1)构建生态环境稳定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土地退化指标、生态压力指标、生态建设与保护指标五个层次,选取了2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TOPSIS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最后运用ArcMa...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进展
1.2.1.1 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方法
1.2.2 国内外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内涵
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
2.1.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协调理论
2.2.3 土地生态学理论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
3.2.2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3.3.1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3.3.2 生态环境问题
4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4.1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
4.1.2.1 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
4.1.2.2 指标数据提取
4.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单元划分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模型构建
4.3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与结果分析
4.3.1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
4.3.2 评价结果分析
5 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5.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指导原则
5.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2.1 优化模型的建立
5.2.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3 基于GIS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5.3.1 主要用地类型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5.3.2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优化的次序
5.3.3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的优化
5.4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结果分析
5.4.1 优化结果与规划目标年2020年对比分析
5.4.2 优化结果与2013年现状对比分析
5.5 实现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途径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48533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进展
1.2.1.1 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研究方法
1.2.2 国内外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内涵
2.1.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
2.1.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协调理论
2.2.3 土地生态学理论
2.2.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
3.2.2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 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3.3.1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
3.3.2 生态环境问题
4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4.1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
4.1.2.1 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
4.1.2.2 指标数据提取
4.2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模型
4.2.1 评价单元划分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模型构建
4.3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与结果分析
4.3.1 生态环境稳定性分级
4.3.2 评价结果分析
5 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5.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指导原则
5.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2.1 优化模型的建立
5.2.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5.3 基于GIS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5.3.1 主要用地类型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5.3.2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优化的次序
5.3.3 各类型用地空间格局的优化
5.4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结果分析
5.4.1 优化结果与规划目标年2020年对比分析
5.4.2 优化结果与2013年现状对比分析
5.5 实现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途径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448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4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