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8:43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产出量大幅度增加。与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量的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显不足。理论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多侧重于概念界定及分类探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侧重理论化,实际案例研究较少,未从生态学视角考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缺乏对运行案例的全方位剖析。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究了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的生态学功能定位,总结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出现的四个生态学特征,即“整体性”、“开放性”、“动态非线性”和“自组织性”,并结合案例分析各中心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态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校企协同转化模式”、“高校、企业交替主导动态转化模式”以及“政府引导、多主体协同转化模式”。最后结合案例对三种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模式的运行特征、主体定位以及模式的转化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依据模式的整个转化过程,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的...
【文章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科自身所具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生态学的学习和引用,生态学已经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学当中是一个单独完整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其次,生态学将生态要素以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另外,对生态系统内外部生物活究,又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复杂性;最后,静态环境功能态学的动态性和演化性。从生态学视角观察研究社会各。生态学的方法特点如图 2.1 所示:
图 3.2 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图3.4.1 开发性研究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是这整个过程能否实现转化机制的基础,由于开发研究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相比,开发研究成果具有的可转化性更高,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是开发性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而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交换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信息,得到相关的问题和结果,再把这些问题和结果反馈给高校,通过对立项的可行性进行评判,决定是否对此研究。应用类的科技成果与开发研究成果不同,作为转化前提而存在的应用类的科技成果,它主要是指新产品能够契合市场的要求等一些与以前不相同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专利、图纸的设计、改善部分工艺等方面。应用类的科技成果是否能很好的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取决于成果本身的可转化性,而所说的可转化性是指科技成果有没有具备能够形成产品进入市场的特点。3.4.2 中试环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理论假设与结构模式分析[J]. 王文亮,陈亚男,肖美丹,沙德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2]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 屠凤娜. 城市. 2016(03)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J]. 高云虎. 中国经贸导刊. 2016(03)
[4]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模式与效率评价研究[J]. 戚湧,朱婷婷,郭逸. 中国软科学. 2015(06)
[5]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 蔡跃洲. 科学学研究. 2015(01)
[6]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 梅亮,陈劲,刘洋. 科学学研究. 2014(12)
[7]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J]. 郑志,冯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3)
[8]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概念证明中心”为例[J]. 王凯,邹晓东. 科学学研究. 2014(11)
[9]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 张忠迪. 中国高校科技. 2014(08)
[10]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 胡罡,章向宏,刘薇薇,胡丹.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03)
博士论文
[1]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李恒毅.中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D]. 李娜.大连理工大学 2015
[2]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以德国科技成果转化为例[D]. 刘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博弈分析[D]. 孙元花.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05636
【文章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科自身所具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生态学的学习和引用,生态学已经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学当中是一个单独完整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其次,生态学将生态要素以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另外,对生态系统内外部生物活究,又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复杂性;最后,静态环境功能态学的动态性和演化性。从生态学视角观察研究社会各。生态学的方法特点如图 2.1 所示:
图 3.2 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图3.4.1 开发性研究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是这整个过程能否实现转化机制的基础,由于开发研究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相比,开发研究成果具有的可转化性更高,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起点是开发性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而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交换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信息,得到相关的问题和结果,再把这些问题和结果反馈给高校,通过对立项的可行性进行评判,决定是否对此研究。应用类的科技成果与开发研究成果不同,作为转化前提而存在的应用类的科技成果,它主要是指新产品能够契合市场的要求等一些与以前不相同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专利、图纸的设计、改善部分工艺等方面。应用类的科技成果是否能很好的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取决于成果本身的可转化性,而所说的可转化性是指科技成果有没有具备能够形成产品进入市场的特点。3.4.2 中试环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理论假设与结构模式分析[J]. 王文亮,陈亚男,肖美丹,沙德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2]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 屠凤娜. 城市. 2016(03)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J]. 高云虎. 中国经贸导刊. 2016(03)
[4]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模式与效率评价研究[J]. 戚湧,朱婷婷,郭逸. 中国软科学. 2015(06)
[5]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边界与统计测度[J]. 蔡跃洲. 科学学研究. 2015(01)
[6]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 梅亮,陈劲,刘洋. 科学学研究. 2014(12)
[7]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J]. 郑志,冯益.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3)
[8]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概念证明中心”为例[J]. 王凯,邹晓东. 科学学研究. 2014(11)
[9]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 张忠迪. 中国高校科技. 2014(08)
[10]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 胡罡,章向宏,刘薇薇,胡丹.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03)
博士论文
[1]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李恒毅.中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D]. 李娜.大连理工大学 2015
[2]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以德国科技成果转化为例[D]. 刘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博弈分析[D]. 孙元花.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05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0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