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18:48
在我国的连片特困地区中,秦巴山片区中涵盖了最多数量的省份,有着最广阔的国土面积,并且内部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特殊性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选择了秦巴山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做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和国外已有的扶贫理论、经济理论、生态理论等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对秦巴山片区的生态环境以及贫困问题的现状与特点做出了分析,找出生态减贫工作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希望找出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来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同时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为减贫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帮助该地区彻底摆脱贫困。本文一方面是为中国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在之前扶贫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及脱贫与生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将减贫与生态保护的有效结合作为研究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是基于相关概念分析与研究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状况、缘由与束缚因素等,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减贫方式与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对研究核心的界定与解释
2.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有关贫困与生态减贫的理论研究
2.国内有关生态减贫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述
1.贫困的界定
2.减贫的概念及模式
3.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关概念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理论
1.新区域主义
2.人力资本理论
3.权变理论
(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基础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2.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
二、陕西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分析
(一)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1.整村推进
2.整乡推进
3.扶贫贴息
4.劳动力转移培训
5.易地搬迁
6.沪陕对口帮扶
(二)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1.“一体两翼”战略得到大力推进
2.特殊困难群体得到重点帮扶
3.兴边富民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4.片区扶贫取得良好成果
5.扶贫机制在实践中得以革新
(三)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后遗症
2.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3.产业发展链幼稚而脆弱
4.地方政府操作困难,返贫率居高不下
三、国内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二)四川省长宁县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四、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模式构建
(一)退耕还林模式
1.退耕还林模式的适用范围
2.退耕还林模式的运行机制
3.退耕还林模式的成效分析
(二)生态移民模式
1.生态移民模式的适用范围
2.生态移民模式的运行机制
3.生态移民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三)生态经济建设模式
1.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工业模式
3.生态服务业模式
4.生态城镇模式
五、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鼓励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区域中心辐射能力
(三)整合片区特色资源,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资本原始积累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衔接扶贫社保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6)
[2]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进展[J]. 李佳. 贵州社会科学. 2013(12)
[3]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J]. 汪霞,汪磊. 贵州社会科学. 2013(12)
[4]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 邢成举,葛志军.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5)
[5]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 刘筱红,张琳. 中州学刊. 2013(04)
[6]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丁建军,李峰,黄利文. 经济地理. 2013(02)
[7]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分析[J]. 张曦,陈赤平. 现代交际. 2013(02)
[8]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 黄承伟,向家宇.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1)
[9]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J]. 张立群. 红旗文稿. 2012(22)
[10]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道路与政策初探[J]. 陆汉文. 开发研究. 2012(03)
硕士论文
[1]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刘晓橦.吉林大学 2014
[2]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 孔威.广西大学 2014
[3]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 杨林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 龙怡帆.西南大学 2014
[5]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城镇知识扶贫的路径研究[D]. 罗云.西南大学 2014
[6]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方政府合作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曾晓赢.西南大学 2014
[7]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D]. 张晓婧.山西财经大学 2014
[8]广西农村贫困测度及扶贫开发研究[D]. 叶开杏.广西大学 2013
[9]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 赵国芳.北京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3194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对研究核心的界定与解释
2.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有关贫困与生态减贫的理论研究
2.国内有关生态减贫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地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述
1.贫困的界定
2.减贫的概念及模式
3.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关概念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理论
1.新区域主义
2.人力资本理论
3.权变理论
(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基础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2.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
二、陕西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分析
(一)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1.整村推进
2.整乡推进
3.扶贫贴息
4.劳动力转移培训
5.易地搬迁
6.沪陕对口帮扶
(二)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1.“一体两翼”战略得到大力推进
2.特殊困难群体得到重点帮扶
3.兴边富民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4.片区扶贫取得良好成果
5.扶贫机制在实践中得以革新
(三)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后遗症
2.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3.产业发展链幼稚而脆弱
4.地方政府操作困难,返贫率居高不下
三、国内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二)四川省长宁县生态扶贫经验借鉴
四、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模式构建
(一)退耕还林模式
1.退耕还林模式的适用范围
2.退耕还林模式的运行机制
3.退耕还林模式的成效分析
(二)生态移民模式
1.生态移民模式的适用范围
2.生态移民模式的运行机制
3.生态移民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三)生态经济建设模式
1.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工业模式
3.生态服务业模式
4.生态城镇模式
五、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鼓励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区域中心辐射能力
(三)整合片区特色资源,提升产业扶贫效果
(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做好资本原始积累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衔接扶贫社保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6)
[2]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进展[J]. 李佳. 贵州社会科学. 2013(12)
[3]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J]. 汪霞,汪磊. 贵州社会科学. 2013(12)
[4]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宏观状况、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基于中国农村贫困监测及相关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 邢成举,葛志军.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5)
[5]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 刘筱红,张琳. 中州学刊. 2013(04)
[6]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分解及空间特征分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丁建军,李峰,黄利文. 经济地理. 2013(02)
[7]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分析[J]. 张曦,陈赤平. 现代交际. 2013(02)
[8]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J]. 黄承伟,向家宇. 社会主义研究. 2013(01)
[9]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J]. 张立群. 红旗文稿. 2012(22)
[10]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道路与政策初探[J]. 陆汉文. 开发研究. 2012(03)
硕士论文
[1]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刘晓橦.吉林大学 2014
[2]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 孔威.广西大学 2014
[3]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 杨林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 龙怡帆.西南大学 2014
[5]连片特困地区中小城镇知识扶贫的路径研究[D]. 罗云.西南大学 2014
[6]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方政府合作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曾晓赢.西南大学 2014
[7]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D]. 张晓婧.山西财经大学 2014
[8]广西农村贫困测度及扶贫开发研究[D]. 叶开杏.广西大学 2013
[9]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研究[D]. 赵国芳.北京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33194.html